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922087" ["articleid"]=> string(7) "617302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5章" ["content"]=> string(3874) "
话刚说完,导播室的热线电话就响了——是东河村的老周叔,说家里的苹果熟了,想通过节目找销路;还有南河村的王丽,说县服装厂招人,想帮村里的姐妹问问有没有愿意去的。老张在旁边麻利地记录,还时不时给李建军递纸条,提醒他“问问老周叔苹果的品种”“跟王丽说清楚服装厂的报名时间”,配合得比以前默契多了。
播完节目,李建军收拾东西准备回家,老张突然叫住他,手里拿着个崭新的笔记本:“小李,这个给你,我儿子不用的,你用来记节目素材,比你之前那个旧的好用。”
李建军接过笔记本,封面是红色的,还印着“为人民服务”的字样,崭新得没有一点折痕。他知道这是老张特意买的,不是“儿子不用的”——之前老张提过,他儿子用的是塑料皮的笔记本,跟这个不一样。他心里一暖,赶紧说:“谢谢张叔,我肯定好好用。”
“跟我客气啥!”老张笑着摆手,“以后咱们就是好搭档,一起把《农村天地》做得更火,让更多老乡知道咱们的节目,更多人受益!”
骑车回家的路上,李建军手里攥着崭新的笔记本,兜里揣着兰英绣的红布老虎,心里满是踏实。风里带着晚稻的香味,吹在脸上暖暖的,他想起刚进电台时的忐忑,想起第一次独立播节目时的紧张,想起现在老张的热情、兰英的支持、老乡们的信任,突然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值了。
回到家,赵父赵母早就等在门口,手里拿着刚从供销社买的糖果:“听说节目加时长了,咱们也沾沾喜气,给邻居们分点,让大家都知道你做得好!”
李建军笑着点头,跟爹娘说了加时长后的计划:“下周开始,我想多去几个村子采访,比如去西坡村看看老周叔的苹果,去北河村问问王小强的收音机修得咋样,多收集点实用的素材,让节目更接地气。”
赵父拍了拍他的肩膀:“好!你尽管去,家里有我们呢!兰英要是忙不过来,我们也能帮着整理来信。”
晚上,李建军和兰英坐在院子里,借着月光整理节目素材。兰英帮他把老张给的新笔记本贴上标签,分“种植”“养殖”“互助”三栏,李建军则在旁边写下周的采访计划,时不时跟兰英商量:“你说去老周叔家,要不要带点红糖?他有低血糖,上次去忘了带。”
“要带!”兰英赶紧说,“再带点咱们家晒的玉米饼,老周叔喜欢吃。”
月光洒在他们身上,落在新笔记本上,红色的封面泛着淡淡的光。李建军握着兰英的手,心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节目加了时长,责任更大了,但也能帮到更多人;老张的态度变了,不是因为他成了万元户,而是因为他踏实做事,得到了认可;兰英的支持,爹娘的理解,老乡们的信任,这些都是他前进的动力。
他知道,属于《农村天地》的故事还在继续,属于他和兰英的幸福生活也在继续。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八十年代,只要他坚持接地气、做实事,就一定能让节目越来越火,让日子越来越红火,让更多人感受到广播带来的温暖,感受到生活带来的希望。
睡前,李建军把新笔记本放在床头,跟存款单、结婚证、喜帕放在一起。它不仅仅是一个笔记本,更是一份信任,一份期待,一份属于他和电台、和老乡们、和这个时代的约定——约定着要把更多实用的知识带给大家,约定着要帮更多人走出困境,约定着要在这个崭新的年代里,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也帮别人活出属于他们的精彩。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9284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