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920174" ["articleid"]=> string(7) "6172687"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0章" ["content"]=> string(3791) "

"小柱,"老人临纸凝神,忽然问道,"你可曾想过改个名字?"

闫小柱愣住了。这个名字跟随他二十多年,从未觉得有何不妥。

闫文远缓缓研墨,墨香在殿中弥漫:"《道德经》有云:大巧若拙。你天性淳朴,不事雕琢,这本是你的长处。如今你身负传承重任,小柱这个名字,未免显得小气了。"

笔尖饱蘸浓墨,闫文远在宣纸上写下三个苍劲的大字:

闫守拙

"守拙,"老人放下笔,"就是要守住这份淳朴本性。武术修行,最忌投机取巧。希望你永远记得,真正的智慧,就藏在这份拙之中。"

闫小柱——如今该叫闫守拙了——凝视着纸上新名,心中百感交集。他想起安师父常说"拳打千遍,其理自现",说的不正是这个"拙"字吗?

"爸,我明白了。"他郑重地说,"从今往后,我就叫闫守拙。"

更名之事很快传开。学员们起初还不习惯,总是一时叫错。赵刚倒是第一个改口的:

"守拙,这个名字好。师父在世时常说,你最难得的就是这份拙劲。"

力宏师父云游归来,听说此事后含笑点头:"守拙见素,方能得道。你父亲有慧眼。"

初夏的某个清晨,闫守拙在整理安在田的《医武同源》手稿时,发现了一段令他深思的文字:

"武者,非为争强好胜,实为修身养性。今人多求速成,不知守拙之妙。若能甘守朴拙,循序渐进,方是正道。"

读到这里,他恍然大悟。原来安师父早就点破了这个道理,只是他至今才真正领会。

这天授课时,他特意将"守拙"的道理融入教学:

"大家不要急着学新招式,先把云手练好。看似简单的一个动作,里面藏着无穷的奥秘。这就是守拙的妙处。"

退休教师张阿姨若有所悟:"难怪我练了这么久云手,每次都有新体会。"

更名后的闫守拙,确实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每当有人称呼他"闫老师"时,他都会想起这个名字承载的期望。

六月,元帅宫修复计划有了实质性进展。在文化局的协调下,闫守拙第一次以新名字正式提交了修复方案。方案首页,他特意写道:

"守拙不守旧,创新不离宗。修复元帅宫,既要保持古貌,又要赋予新的生命力。"

李局长审阅时,特意在这个名字上停留片刻:"闫守拙...好名字。守住根本,方能创新。"

最让闫守拙感动的是林雪的理解。那晚哄睡孩子后,她轻声说:

"其实我早就想说了,小柱这个名字,配不上现在的你。守拙很好,既保留了你的本性,又体现了你的追求。"

七月流火,闫守拙带着学员们到汾河边练拳。朝阳初升,河水粼粼,二十余人同时起势,动作整齐划一。

"看闫老师打拳,"新来的学员小声说,"总觉得特别踏实。"

"这就是守拙的力量。"退休教师张阿姨解释道,"不取巧,不炫技,每一式都实实在在。"

收势后,闫守拙望着东流的河水,心中一片澄明。他终于明白,更名不是否定过去,而是对未来的承诺。他要守着这份朴拙,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传承之路。

傍晚回到城隍庙,发现赵刚正在殿内等他。

"守拙,"赵刚递过一本旧笔记,"这是师父早年练拳的心得,你收着。"

接过笔记的刹那,闫守拙忽然有种奇异的感觉——仿佛安师父就在身边,欣慰地看着这个终于"长大"的弟子。

夜深人静,他在灯下翻开笔记。第一页上,安在田清秀的字迹写道: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925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