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920165" ["articleid"]=> string(7) "6172687"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4章" ["content"]=> string(3616) "
回到城隍庙,已是黄昏。偏殿里冷冷清清,学员们都知道安在田去世的消息,体贴地没有来上课。闫小柱独自坐在供桌前,看着师父留下的紫檀木匣和那三箱书稿,恍惚间还能听见师父讲解拳理的声音。
他打开木匣,最上面是那本《犹忆江湖人未远》的完整手稿。翻开扉页,几行新添的墨迹映入眼帘:
"戊子年冬,感风寒日重,知大限将至。平生所学,尽付小柱。此子心性质朴,勤勉好学,必不负吾之所托。武术传承,重在育人,切记切记。"
字迹略显潦草,显然是病中所书。闫小柱抚摸着这些字迹,泪水终于止不住地滴落在纸页上。
深夜,他开始系统地整理师父的遗稿。除了拳理丹法,还有大量读书笔记和教学心得。在一本泛黄的笔记里,他发现安在田早年游历各地的见闻,其中一页详细描述了元帅宫的建制格局,旁边还画着精细的草图。
"若能重修此宫,当设文武二堂。文堂讲经论道,武堂演武强身,方不失古制..."
读到这里,闫小柱心中那个关于元帅宫的梦想变得更加清晰、更加沉重——这不仅是他的梦想,也是师父未竟的心愿。
腊月廿八,培训班复课。学员们发现闫小柱变了,那个总是带着温和笑容的年轻老师,眉宇间多了几分沉稳与坚毅。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皇炮锤的老三推。"闫小柱站在殿中央,声音平静,"这是我师父安在田先生亲传的拳法,今日起,我会按照师父的教法,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大家。"
他演示"推山掌"时,腰胯转动如磨,劲力节节贯穿,动作中竟隐隐有了几分安在田的神韵。退休教师张阿姨看得目瞪口呆:"小闫老师,你这拳...不一样了。"
"是师父教得好。"闫小柱收势,气息平稳。
课后,赵刚出现在偏殿门口。他看了眼殿内悬挂的安在田遗像,对闫小柱说:"从明天起,我每天早课后来帮你整理师父的书稿。"
这是赵刚表达支持的方式。闫小柱重重地点头:"谢谢师兄。"
除夕夜,太原城鞭炮声声。闫小柱独自在偏殿守岁,油灯下,他一边整理书稿,一边在空白处添加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当新年的钟声响起时,他刚好在《犹忆江湖人未远》的末页写下:
"恩师仙逝,传承之责重于泰山。弟子必竭尽所能,将武学真谛发扬光大,不负师父厚望。"
正月初一清晨,赵刚如约而至。师兄弟二人开始着手将安在田的散乱手稿分类整理。赵刚虽然话不多,但对师父的拳理理解极深,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关键。
"这里说的气沉丹田,师父当年特别强调要似守非守。"赵刚指着一页丹法要诀,"不能死守,也不能不守。"
在整理过程中,闫小柱惊讶地发现,师父对太极、形意、八卦三大内家拳的理解已经融会贯通,许多见解发前人所未发。
"看来,"赵刚难得地感慨,"师父这些年的确是把毕生所学都倾囊相授了。"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彩灯挂满太原城的大街小巷。闫小柱和赵刚终于将全部书稿整理完毕,共分为拳理、丹法、医道、教学四大部分,装订成十二大册。
望着这些凝聚着两代人心血的典籍,闫小柱忽然明白了传承的真意——这不是简单的技艺传授,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智慧的接续。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925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