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920147" ["articleid"]=> string(7) "6172687"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0章" ["content"]=> string(3679) "
闫小柱若有所悟。这些日子他练形意的劈拳,体会的是如斧劈柴般的整劲;练太极的云手,感受的是如水流淌的连绵。而今,安师父要他将其融为一炉。
这绝非易事。在接下来的练习中,他时常陷入困惑:炮锤要刚猛,太极要柔化,这两者如何并存?往往顾此失彼,打出的拳既失了炮锤的狠辣,又缺了太极的圆活。
"请师父指点。"又一次失败的尝试后,他恭敬求教。
安在田却不直接回答,反而问道:"你父亲写字,如何做到力透纸背,却又笔画灵动?"
闫小柱一愣,想起父亲运笔时的姿态——手腕放松,笔锋却如刀刻入木。
"是了!"他恍然大悟,"手腕要松,意在笔先。打拳也是如此,外形可刚可柔,内意却要清明。刚时不忘松活,柔时暗含骨力。"
他再次演练"老三推",这一次不再执着于外形的刚柔,而是专注于内劲的流转。腰如磨盘,脊如大龙,劲力在松活中积蓄,在需要时骤然爆发。
"有点意思了。"安在田微微颔首,"记住这个感觉。"
更让闫小柱惊喜的是,这种融合的体悟反过来促进了他的教学。面对不同资质的学员,他能够因人施教:
对那个性子急躁的出租车司机,他重点教太极的云手,磨其心性;
对体质虚弱的退休教师,他传授形意的劈拳,壮其筋骨;
对追求禅意的程序员,他结合立禅与站桩,启其慧心。
"闫老师,您这教法真特别。"退休教师某日课后感慨,"我以前也跟别人学过太极,但从不知道还能这样练。"
就连赵刚某日悄悄在殿外观看后,也难得地评价了一句:"路子走宽了。"
年关将至,培训班决定放假两周。最后一课时,学员们自发组织了个简单的茶话会。程序员带来了自家做的点心,出租车司机拎来一壶老陈醋,退休教师则送上一副手写的春联:
拳纳百家始成海
道贯三教方为真
横批:融会贯通
看着这副对联,闫小柱心中感慨万千。从在公园初遇安师父,到如今在城隍庙开班授徒;从只会比划太极操,到如今初窥武学堂奥——这一路走来,每一步都是新的领悟。
送走学员后,他独自在殿内打扫。夕阳透过窗棂,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供桌上,安师父的笔记、力宏师父的念珠、父亲题字的春联,静静地摆在一起,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正在书写的故事。
他走到院中,缓缓打起太极。雪花又开始飘落,在他的掌风间飞舞盘旋。这一次,他的动作格外不同——柔和中带着刚劲,缓慢中暗藏爆发。每一个转换都如行云流水,每一个定势都似山岳沉稳。
在这古老庙宇的庭院中,在漫天飞雪的见证下,年轻的武者正在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一条融会贯通之路。
第 六 章 完
第四卷 《恩师归道山》
霜降一过,太原城的冬日便显出几分严酷。城隍庙庭院里的老柏树在寒风中发出呜咽般的声响,青砖地上结了一层薄薄的白霜。
这日清晨,闫小柱照例提早来到公园。天色灰蒙蒙的,安在田却已在那里等候多时。老人穿着一件厚重的棉袍,身形在寒风中显得愈发清瘦。
"师父。"闫小柱快步上前,发现安在田今日的气色不如往日。
安在田微微颔首,没有像往常一样让他先站桩,而是示意他在石凳上坐下。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9249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