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920146" ["articleid"]=> string(7) "6172687"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9章" ["content"]=> string(3734) "

"清净之地。"僧人微微颔首,"施主在此传艺,甚好。"

闫小柱为僧人斟了杯茶。僧人接过,却不急着喝,而是问道:"观施主教法,重调息,讲松沉,可是兼修丹道?"

闫小柱心中一惊,恭敬回答:"跟随家师学过一些皮毛。"

"佛家坐禅,道家炼丹,原本同源。"僧人放下茶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调身即是调心。"

他起身,随意做了个站桩的姿势。与安师父教的混元桩略有不同,双膝更曲,脊柱更直,整个姿势如古钟垂挂,自有一股安定之气。

"这是佛门的立禅。"僧人收势,"与道家的桩功,异曲同工。"

闫小柱若有所悟。他想起安师父说过"万法归宗",此刻亲眼得见,感受更深。

僧人临走前,从袖中取出一串深褐色的念珠,递与闫小柱:"小小礼物,结个善缘。施主他日若有困惑,可来五台山寻我。贫僧法号,力宏。"

"力宏师父!"闫小柱郑重接过念珠,"多谢师父指点。"

送走僧人,闫小柱摩挲着手中的念珠,颗颗圆润,带着淡淡的檀香。他将念珠小心地收在笔记旁。

这意外的相遇,像在他心中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原来武术之外,还有如此广阔的修行天地。

次日的课堂上,他不由自主地将这份感悟融入教学。

"站桩时,不要只想着运气。"他对学员们说,"也可以想象自己像口钟,稳稳立在地上,内心空空明明。"

那个总爱胡思乱想的程序员闻言,眼睛一亮:"这个比喻好!就像给大脑清缓存。"

更让闫小柱惊讶的是,当他引导大家"观想身心如钟"时,整个偏殿的气息都变得不同了。原本细微的躁动平息下来,连呼吸声都变得协调。

课后,退休教师留下来说:"小闫老师,今天这种感觉很特别,心里特别静,身上却更有力了。"

闫小柱若有所悟。安师父传的是"武"与"道",力宏师父点破的是"心"与"禅"。这两者,本就该相辅相成。

当晚,他在灯下翻阅安师父的笔记。那些关于行气导引的图解,此刻看来,似乎与佛家观想之法隐隐相通。

他在笔记的空白处,用工整的小楷记下今日所得:

"立禅如钟,混元如球。外形有异,其理归一。调身调息,终为调心。"

笔尖顿了顿,他又添上一行:

"武术非技,乃修行之门。"

窗外,一轮明月高悬。清辉洒入殿内,照在笔记旁的念珠上,泛着温润的光泽。

闫小柱忽然明白,城隍庙对他而言,不再仅仅是一个传授武术的场所。它正在成为他探索更深远智慧的道场。

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第 四 章 完

腊月里,太原城落了今冬第一场大雪。城隍庙的飞檐上积了厚厚一层白,偏殿内却暖意融融。

经过数月苦练,闫小柱的"老三推"已初具火候。每一拳打出,腰胯转动间劲力贯通,隐隐带着风雷之声。更难得的是,他在安师父指点下,开始尝试将太极的柔化与炮锤的刚猛相融合。

"看好了。"安在田在雪地里缓缓演示,"太极是水,炮锤是火。水火既济,方能生生不息。"

他一个"搬拦捶"起手,看似轻柔如云,却在将发未发之际骤然加速,拳锋破空,激起地上积雪纷飞。收势时气息平稳,仿佛刚才那石破天惊的一击只是幻觉。

"柔不是弱,是蓄势;刚不是莽,是爆发。"安在田抖落袖上的雪沫,"你要找到那个转换的契机。"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9249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