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919616" ["articleid"]=> string(7) "6172621"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9章" ["content"]=> string(3778) "
他仿佛看到了高炉里更炽热的火焰,更优质的钢铁,甚至……瓦特式的蒸汽机雏形?他赶紧甩甩头,把这个过于超前的念头压下去。饭要一口一口吃。
他立刻给赵五的机械组增加了一个新课题:研究如何利用水力,驱动简单的 “水排”(水力鼓风机) ,并尝试设计一种能够 破碎、筛选煤炭的简易机械。同时,他吩咐人去大量采购那种廉价的原始煤炭,他要亲自试验如何改进它。
农学司的角落里,很快堆起了一座小小的黑色山丘,空气中开始弥漫起一丝淡淡的硫磺味。陈远带着几个人,开始用土法尝试 “洗煤”(用水力冲刷分离煤矸石)和 “制作煤饼”(掺入黄土等粘合剂,试图改善燃烧效率和减少烟尘)。过程充满了黑灰与失败,但一条新的能源路径,已然在探索中悄然开启。
李治的“调研报告”
就在陈远一头扎进煤炭研究,弄得自己满脸黑灰时,晋王李治派人送来了一份特殊的文书。
这并非普通的问候信函,而是一份用工整楷书书写的、题为 《观农学司水力工坊及闻渭南事有感数问》 的“调研报告”。里面罗列了十几个问题,条理清晰,显是经过深思熟虑:
水轮之力,源于水流,然水流缓急四季不同,如何保证工坊力道恒定?可有蓄力之法?
渭南骨粉之误,主因在民智未开,用法不明。然教化万民,非一日之功。除派员指导外,尚有他法可防此类事否?
农学司所行“标准化”,令器物规整,利于维修替换,然则是否会扼杀工匠独运之匠心?
闻司内设“档案”、“数据”,凡事求“有数可查”。然则天下事纷繁复杂,岂能尽数以量之?过度依赖数据,是否会失于大局之判?
格物之术,精巧实用,然若广为流传,被番邦异族所学,岂非资敌?当如何防范?
……
每一个问题都切中要害,既有对具体技术细节的探究,也有对管理方法的质疑,更有对技术伦理和国家安全的深层次思考。这绝不是一个普通孩童能提出的问题,显是李治认真观察、阅读了农学司的资料,并结合自己的所学所感,进行的系统性思考。
陈远拿着这份沉甸甸的“问卷”,既感到惊讶,又颇为欣慰。他仿佛看到了一个未来的君主,正在用一种全新的、带着理性与批判性色彩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事物。
他没有立刻回复,而是花了整整一天时间,同样以严谨的态度,逐条撰写回文。
关于水流恒定,他解释了可通过修建陂塘(水库)蓄水调峰,并提到了“飞轮”蓄能的概念。
关于技术推广,他提出了建立“示范户”、“技术带头人”制度,以及编写更口语化的“农谚”辅助传播的想法。
关于标准化与匠心,他阐述了“标准保证基础质量与效率,匠心则体现在更高层次的优化、设计与艺术性上,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
关于数据与大局,他强调了数据是辅助决策的工具,而非决策本身,目的是为了“去伪存真”,但最终决策仍需结合经验与宏观判断。
关于技术保密,他承认其必要性,提出可建立“技术分级”制度,核心机密严控,基础原理则可公开探讨,以促进整体进步,同时保持领先优势。
他的回文既坚持了农学司的核心理念,也充分考虑了李治提问中隐含的担忧,措辞严谨,逻辑清晰,更像是一份写给同僚的学术讨论稿。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9244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