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919612" ["articleid"]=> string(7) "6172621"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8章" ["content"]=> string(3604) "

渭南的波折,如同一块磨刀石,虽然带来了暂时的困扰,却让农学司这把“科技兴农”的利刃,被磨砺得更加锋利,也更加贴近这片它所要服务的土地。

而此刻,立政殿内,小晋阳公主正拿着陈远留下的《力之篇》草图,指着上面一个滑轮组的图示,奶声奶气地问着她的哥哥:“阿兄,为什么用这个圈圈,一个人就能提起很重的东西呀?”

李治看着图,回想起陈远关于“惜力”、“善用力”的论述,若有所思。科学的种子,正在帝国最核心的角落,悄无声息地生根发芽。

渭南之行的尘埃落定,带给农学司的并非仅仅是虚惊一场,更是一次深刻的警示与宝贵的经验。陈远意识到,在这个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时代,任何超越当下认知水平的技术扩散,都必须辅以极其细致和耐心的“售后服务”,否则,良方也可能变成笑话,甚至成为反对者攻讦的口实。

“售后服务”体系的雏形

回到农学司,陈远立刻召集张拙及各组头领开会。

“渭南之事,错不在法,而在传法之疏。”陈远开门见山,没有追究任何人的责任,而是引导众人反思,“我们以为册子写得够明白,培训讲得够清楚,却高估了地方接受的意愿和能力,也低估了旧有习惯的顽固。”

他提出,必须建立一套更完善的推广机制:

第一,凡领取《肥田要术》并申请试行的州县或皇庄,农学司需建立档案,定期(按农时季度)派遣“技正”(技术指导)巡回检查,现场解决问题,确保执行不走样。

第二,设计统一的《农事记录格》,要求试行点必须填写作物长势、异常情况、本地天气等基础数据,定期送回农学司,以便分析汇总,优化技术。

第三,设立“农事问询处”,允许地方吏员或老农通过驿递(虽然慢)送来疑难问题,农学司需在规定时间内予以书面回复。

“我们要让地方知道,农学司不是把法子扔出去就不管了,我们是伙伴,是后盾!”陈远总结道。

这套略显粗糙的“技术推广与支持体系”开始缓慢搭建,张拙承担了主要的组织工作。这无疑增加了农学司的工作量,但所有人都明白,这是让新技术真正扎根的必要代价。

能源新思:石炭的诱惑

就在农学司忙于内部梳理和农业推广的深化时,一个偶然的消息引起了陈远的注意。负责在外采购物资的吏员回报,说是长安城西边的山里,有民夫挖掘一种黑色的“石炭”,因其烟大呛人,且燃烧时有怪味,多用于砖瓦窑等粗重之所,富贵人家和官营工坊仍以木炭为主。

石炭!煤!

陈远的心脏不争气地猛跳了几下。作为穿越者,他太清楚这种黑色石头对于工业革命的意义了!稳定的热值、充沛的储量,是支撑冶金、化工、蒸汽动力(虽然还很遥远)的基石。

他立刻找来那吏员详细询问,得知那石炭开采颇为原始,运输困难,且确实因燃烧不充分、含硫等问题,应用受限,价格也十分低廉。

“机会啊!”陈远内心呐喊。‘电力暂时搞不定,但这煤炭,是现成的!如果能解决初步的洗选、脱硫(哪怕是最原始的)和成型问题,不仅能解决农学司自身工坊的燃料问题,未来更是……’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9244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