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919558" ["articleid"]=> string(7) "6172621"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3章" ["content"]=> string(3657) "
陈远要的就是这个突破口,立刻应下。
与此同时,农学司那边也传来了消息。南下交州的队伍已安全抵达,并在当地官府的配合下,寻得合适官田,严格按照规程将占城稻种了下去,长势初步观察良好。而长安农学司暖房内的第一批稻种,在精心呵护下,也艰难地发芽了,虽然苗势远不如在林邑时茁壮,但至少证明了在人工干预下,它们能在关中存活发芽——这是从零到一的关键一步。
陈远站在将作监衙门的廊下,望着庭院中古老的松柏。一边是错综复杂的官场人际,一边是艰难推进的农业革新。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眼神却愈发坚定。他知道,无论是改良工械制度,还是驯化异域稻种,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夯实这个伟大帝国的基础。路还很长,但他已踏出了坚实的下一步。新的技术思想与旧有体系的碰撞,才刚刚开始。
陈远推行的《木料分级选用细则》在右校署下属的崇仁坊官廨修缮工场悄然试行。起初,习惯了旧规的匠头和吏员们对此不以为然,甚至暗中抵触。但陈远亲自蹲点工场,带着赵五和两名农学司调来的、擅长测量的学生,手把手教导他们如何使用简易的测尺和承重标尺来区分木料等级,并耐心解释其中的原理。
“陈丞,这薄板当真能顶事?万一将来塌了,可是要掉脑袋的。”一位姓张的老匠头拿着一块按新规划为丙等的板材,满脸忧色。
陈远没有斥责,而是让人搬来两块同样尺寸的木板,一块是旧规要求的甲等厚板,一块是丙等薄板,分别架在两头支起的架子上。“张师傅,您来试试,站上去,感觉有何不同?”
张匠头将信将疑,先踩上厚板,纹丝不动。又小心踏上薄板,微微有些弹性,但完全能承受他的体重。陈远又让赵五站上去,薄板弯曲幅度稍增,却远未到极限。
“看见了吗?”陈远指着木板,“非承重处的隔板、装饰封板,无需承担梁柱之重,用此等板材,足矣。省下的好木料,可用在刀刃上。”他顿了顿,环视周围渐渐围拢过来的工匠,“再者,此法若能推行,节省下的物料钱帛,监内或可酌情补贴各位餐食、劳保,亦是美事。”
实实在在的演示,加上可能带来的切身利益,慢慢消解了工匠们的疑虑。试行半月后,效果初显。崇仁坊工场的木料消耗记录比同期类似工程下降了近两成,工期却因物料搬运、加工更为轻便而略有提前。数据报到李少监处,他仔细核验后,眼中终于露出了赞许之色。
“陈丞此法,确有实效。”李少监在一次监内会议上,主动提及,“不仅省料,工效亦有提升。是否可考虑在右校署其他工场逐步推广?”
王少监脸色阴沉,哼了一声:“崇仁坊工程不大,偶然成功罢了。大规模推行,若有一处疏漏,谁来担责?再者,木料商行那边,多年来供应甲等材已成惯例,骤然变更,恐生事端。”他意味深长地看了陈远一眼,暗示这触及了某些人的利益链条。
陈远平静回应:“王少监所虑甚是。故下官建议,推广之初,可制定更严密的检验规程,每批用料皆需匠头、署吏签字画押,存档备查。责任清晰,便可最大限度杜绝疏漏。至于木料商行……朝廷采买,自是价廉物美者得,岂能因循旧例而罔顾国帑?”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9244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