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919549" ["articleid"]=> string(7) "6172621"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1章" ["content"]=> string(3720) "

而在他离开后,立政殿内,小兕子还在兴奋地摆弄那个发电灯模型,李治则对着曲辕犁的模型若有所思。

“阿爷,阿娘,这位陈主簿,懂得真多。”小兕子奶声奶气地说。

李治也开口道:“父亲,陈主簿所言‘格物致知’,儿臣觉得,似乎比单纯诵读经义,更能明了事物之本。”

长孙皇后看着儿女,对李世民微笑道:“陛下,此子确非常人。虽言行与传统士人迥异,然其心向朝廷,才干卓著。兕子和雉奴能接触此类新学,开阔眼界,亦是好事。”

李世民颔首:“朕亦然。让他继续在农学司折腾吧,朕倒要看看,他还能弄出多少惊喜来。”

一颗名为“科学”与“好奇”的种子,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悄然落入了大唐权力核心最年幼、也最富可塑性的心田之中。

陈远回到农学司基地时,已是傍晚。基地里灯火初上(虽然只有少数几盏电灯),炊烟袅袅,一派安宁景象。他站在坡上,望着这片倾注了他无数心血的地方,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也感到了更深的羁绊。

个人生活?他摸了摸依旧空荡荡的宅邸,想起福伯偶尔欲言又止的暗示,苦笑了一下。‘看来,是得考虑考虑在这个时代安个家了。不过,前提是先把这个巨大的“工业党”玩具厂搞好!’

他的目光再次变得坚定。第一卷的故事,在皇后与皇子公主的好奇目光中,真正落下了帷幕。而第二卷的画卷,必将随着这好奇的种子生根发芽,以及农学司更深层次的技术突破与更广阔领域的开拓,徐徐展开。

陈远走马上任将作监丞,并未大张旗鼓。他依旧穿着那身半新不旧的青袍,只在必要场合才佩戴象征新身份的银章青绶和那枚惹眼的紫金鱼袋。农学司的事务他已交付张拙日常打理,但核心决策与研究方向仍牢牢握在手中。他的主要精力,开始投入到将作监这个庞大而传统的帝国工坊体系中。

将作监衙门格局严谨,气氛与自由开放的农学司截然不同。监、少监、丞、主簿各司其职,其下辖左校、右校、甄官、中校(时设时废)等署,负责宫室、官衙、器械、陶瓦、木石等百工之务。这里充斥着经验丰富的老匠师、精于算计的吏员,以及关系盘根错节的各方势力。

陈远的到来,如同在平静(至少表面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他太年轻,升迁太快,尤其是那“幸进”、“以奇技淫巧媚上”的风评,在部分守旧官员中颇有市场。加之他身负“随时奏事”的特权,更让一些上官感到掣肘与不快。

首次参与监内例会,气氛便有些微妙。正监(也叫大匠)大人态度温和,但透着疏离;两位少监中,一位姓王的少监明显对陈远带着审视,另一位姓李的则似乎持观望态度。几位资历更老的同僚丞,眼神中也混杂着好奇、嫉妒与几分不易察觉的排挤。

议题很快转到为陛下新规划的一处离宫苑林制备一批精巧的青铜灯树和喷水机关。王少监主管此事,他捋着短须,将一份颇为奢靡、耗铜甚巨的图样交给下属各署,要求限期完成。

陈远仔细看了图样,眉头微蹙。他并非反对美物,但经历过岭南寻种、深知民间疾苦的他,对于这种过于追求奇巧、耗费巨大的项目本能地感到抵触。而且,以他对金属性能和加工的了解,其中一些设计华而不实,极易损坏,纯属浪费。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9244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