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919544" ["articleid"]=> string(7) "6172621"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7章" ["content"]=> string(3520) "
农具改良组 则在张拙的亲自督促下,成果最为显著。新式曲辕犁经过反复修改和实地测试,最终定型。与旧式直辕犁相比,新的曲辕犁转弯灵活,入土角度更合理,所需的牵引力明显减小。在试验田里由同一头牛牵引测试,新犁的耕作效率和深度都优于旧犁。张拙已经着手准备详细的制造图纸和说明,准备择机上报工部,申请推广。
此外,他们还根据陈远的草图,试制出了脚踏式的水车模型和效率更高的扇车(用于谷物清选),虽然都还是原型机,但已显露出巨大的改进潜力。
试验田管理部 的工作则显得琐碎而漫长。按照陈远的要求,他们开始在不同的田块进行对比试验:一块地使用传统的漫撒播种,另一块使用精心改进的条播方法;一块地施用普通粪肥,另一块则使用农学司标准化堆肥法制出的肥料;还有一小块地被圈起来,尝试进行不同麦种之间的杂交选育——这无疑是一个需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看到成果的漫长工程。老吏带着几个年轻人,每天认真地记录着禾苗的长势、高度、分蘖数,虽然他们还不完全理解这些数据未来的意义,但陈远要求的“一切用数据说话”的理念,已开始潜移默化。
“无用”之学与未来之种
除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项目,陈远也开始播撒一些在当时看来可能“无用”的种子。
他让文书档案室收集所有能找到的前代农书、工籍,甚至是一些杂记、志怪小说里关于物产、地理的描述,分门别类进行抄录整理。他称之为“资料库”。“格物之理,在于积累。现在看似无用的记载,未来或许就是关键线索。”他对负责此事的文书解释道,对方虽不甚明了,但还是忠实地执行了。
他还抽空给核心人员开了几次“扫盲班”,讲解最基础的力学原理(杠杆、滑轮、斜面)、物质的三态变化,甚至是最粗浅的化学知识(比如为什么木炭燃烧和木柴燃烧不同)。大多数人听得云里雾里,但像张拙、赵五这样有悟性的,眼中时常会闪过恍然大悟的光芒,并将这些原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了一些之前凭经验无法解释的难题。
陈远知道,改变观念非一日之功,但他愿意耐心等待这些“科学”的种子在合适的土壤中慢慢发芽。
内外的审视与第一卷的尾声
农学司的蓬勃发展,自然吸引了各方的目光。工部吴郎中那边暂时没了动静,不知是在酝酿什么,还是见皇帝态度明确而选择了暂时观望。将作监胡大匠之流虽然私下仍有微词,但明面上已不敢再来挑衅。司农寺则表现得相当积极,时常派人来“交流学习”,尤其是对新式曲辕犁和堆肥法表现出浓厚兴趣,陈远也乐得与他们分享成果,毕竟农业技术的推广,离不开司农寺这个主管衙门。
这一日傍晚,忙完手头的工作,陈远信步走出值房。夕阳的余晖将基地染上一层温暖的金色。整齐的田垄里,禾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工坊区传来隐约的敲打声和讨论声;远处的流民安置区升起了袅袅炊烟,孩童在空地上嬉戏;赵五的工棚里,已经亮起了昏黄但稳定的电灯光(他们成功点亮了第一个试验性电灯)……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9244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