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919541" ["articleid"]=> string(7) "6172621"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6章" ["content"]=> string(3523) "
皇帝的肯定和随之而来的封赏,如同最肥沃的养料,让农学司这片新垦的土地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根深叶茂。那种由内而外焕发出的自信与干劲,取代了最初的惶惑与艰辛。陈远站在自己那间刚刚建好、还散发着新鲜木材气味的值房里,看着墙上那张日益详尽的基地规划图,心中充满了开拓者的豪情与沉甸甸的责任。
体系的力量
基地的建设进入了收尾和精细化阶段。流民们如今已不再是单纯的劳力,其中表现优异、掌握了一定技能的被补充进了各个项目组,身份悄然转变,从“以工代赈”的灾民,成为了农学司最早的“合同工”,脸上多了份安身立命的踏实感。
陈远深知,个人的精力有限,一个组织要想长久发展,必须依靠制度和流程。他结合现代管理知识和唐代实际情况,捣鼓出了一套“农学司运营管理暂行条例”。
首先明确了组织架构。他自任司主,总揽全局。下设:
1. 技术研发部:由张拙兼任主事,下辖农具改良组(负责曲辕犁、耧车等)、动力研发组(赵五负责,专注电动机、发电机及传动机构)、选种育种组(刚搭起架子,由一位老农出身的吏员负责)。
2. 试验田管理部:由一位踏实肯干的原司农寺老吏负责,按照陈远划分的不同功能区进行日常耕作、记录和数据收集。
3. 工程建设与后勤部:负责基地的后续营造、物资采购、仓储管理以及所有人员的衣食住行。
4. 文书档案室:负责所有公文往来、图纸归档,以及最重要的——实验记录和数据整理。陈远强制要求,任何一项试验,无论成败,都必须有详细的过程记录和数据。
其次,他正式颁布了“研发创新奖励办法”。明确规定,任何技术改进或创新,一经证实有效,根据其价值评定等级,给予一次性奖金、月度技术津贴或职位晋升机会。赵五因为电动机的突破,除了朝廷赏赐,还获得了农学司内部评定的最高等“创新奖”,一次性奖励了相当于他半年俸禄的铜钱,引得众人眼热不已,也彻底点燃了大家钻研技术的热情。
“咱们农学司,不看出身,不看资历,就看能耐和成果!”陈远在全体人员会议上宣布,“只要你有点子,肯钻研,做出了好东西,我陈远这里,绝不吝啬赏赐!”
这番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激起了巨大的反响。工匠和吏员们议论纷纷,眼神火热。这种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发展紧密捆绑的方式,在大唐无疑是极具冲击力和吸引力的。
各显其能,成果初显
在相对完善的制度和激励措施的推动下,各个项目组开始迸发出活力。
动力研发组 依旧是技术高地。赵五带着几个学徒,在初步解决了电动机的稳定运行后,开始向两个方向进军:一是尝试制作更大功率的模型,目标是能带动一个小石磨;二是着手设计一套简单的照明系统,计划在新建成的办公区和主要工坊率先实现“电灯化”,虽然可能最初只能保证每晚点亮一两个时辰,但象征意义巨大。陈远时不时过来参与讨论,提出诸如“是否可以尝试用水流来带动发电机”的设想,让赵五等人又是兴奋又是头疼。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9244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