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919536" ["articleid"]=> string(7) "6172621"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5章" ["content"]=> string(3798) "
“替代人力畜力……”李世民重复着这句话,目光更加明亮。他深知这意味着什么——更高效的生产,更强大的国力!
“好!好一个‘电动机’!”李世民终于露出了赞许的笑容,看向陈远的眼神充满了激赏,“陈卿,你又一次让朕刮目相看!此物之潜力,无可估量!”
他随即对房玄龄和杜如晦道:“二位相公,以为如何?”
房玄龄抚须叹道:“巧夺天工,思接千载。若真能推广应用,实乃社稷之福。”
杜如晦则更务实:“然其制造、用电,耗费想必不菲,且需精工巧匠。推广之路,恐非一朝一夕。”
“杜相所言极是。”陈远立刻接话,“此物尚在雏形,需不断改进,降低成本,寻找更稳定、更强劲的电源。目前,仅供研究演示之用。然其方向,臣以为绝无错误!”
李世民点了点头:“朕明白。饭要一口口吃。陈卿,你只管放手去研究,需要什么,直接上奏于朕!农学司此地,不仅是农事之所,亦是这‘电学’、‘工学’之摇篮!朕,期待你带来更多惊喜!”
皇帝的这番话,无疑给农学司,特别是陈远主导的格物研究,注入了一剂最强的强心针,也等于是在将作监等传统机构面前,竖起了一道无形的护身符。
论功行赏,凝聚人心
圣驾离去前,李世民特意询问了基地建设中有功之人。陈远毫不贪功,将张拙的勤勉负责、赵五的巧思妙手以及在座几位核心工匠的辛劳一一禀明。
数日后,吏部的封赏文书便抵达了农学司基地:
陈远,晋散官为“宣德郎”(正七品下),职事官仍为将作监主簿(从八品上)领农学司事,赐绢二百匹。散官品级大幅提升,虽职事官未动,但地位和待遇已不可同日而语。
张拙,擢升为“将作监丞”(正九品下),仍辅助陈远管理农学司日常及工程建设。正式踏入流内官行列。
赵五,破格授予“将作监主簿府史”(吏员最高等级)衔,享从九品下待遇,专司动力研发。一个工匠获得如此殊荣,堪称异数。
其余几位表现突出的工匠和吏员,也各有赏赐,或提升俸禄,或授予低级吏员身份。
消息传来,整个农学司基地欢声雷动!尤其是赵五,捧着那身代表身份的青色吏员服,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不仅仅是赏赐,更是对他们工作的最高肯定,是对“工匠”和“技术”价值的认可!
陈远趁热打铁,宣布将皇帝赏赐的部分绢帛折现,作为奖金发放给所有参与基地建设的人员,按贡献大小分发。同时,正式宣布了农学司的“研发奖励条例”草案,承诺今后任何有效的技术改进和创新,都将根据其价值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和荣誉。
一时间,农学司的凝聚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所有人都明白,跟着这位年轻却手段非凡、并且深得圣心的陈主簿,不仅有饭吃,有前途,更有尊严和希望!
站在初具规模的办公区台阶上,看着下方一张张充满干劲的脸庞,陈远心中豪情万丈。电动机的突破和皇帝的肯定,如同两支强心剂,让他有足够的信心去面对未来的任何挑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诚不我欺!有了这个开门红,接下来,就该把农业项目也抓起来了。让这片土地,真正成为大唐未来的科技与农业的摇篮!’
他知道,农学司的骨架已经搭起,血肉正在填充。一个属于他的,也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篇章,正缓缓揭开帷幕。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9244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