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919533" ["articleid"]=> string(7) "6172621"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3章" ["content"]=> string(3709) "

“好主意!”陈远接过仔细查看,“再把与支架接触的地方做成圆弧状,抹上猪油,摩擦力能小很多。”

在线圈方面,他们尝试了不同的缠绕方式和松紧度,最终发现用细麻线将铜线一圈圈紧密地捆扎在硬木骨架上,虽然费时费力,但能确保线圈整齐且不易松散,产生的磁场也更稳定集中。

最大的突破来自于磁石。陈远知道天然磁石的磁力有限且不稳定,他尝试着将几块形状合适的磁石精心组合,用榫卯结构固定在一个特制的软铁框架内,形成一个更强的复合磁极。这个笨办法效果却出奇的好,磁场的强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经过近半个月的日夜鏖战,一个崭新的、体积略大、但结构明显更精巧的电动机模型诞生了。它的转轴更直,轴承摩擦更小,磁力更强,线圈更规整。

“赵五,接上发电机,试试!”陈远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赵五深吸一口气,用力摇动那台同样经过改进、摇起来更费劲但发电效率更高的手摇发电机。电线接通的那一刻,新电动机的转轴先是轻微地颤动了一下,随即发出一阵低沉而有力的嗡鸣,开始稳健地加速旋转!速度明显快于之前的任何一个版本,带动轴端安装的一个小木轮飞转,甚至能感受到一丝微弱的气流!

“成了!真的成了!”一个学徒忍不住欢呼起来。

赵五黝黑的脸上绽放出巨大的喜悦,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看着那稳定旋转的装置,眼眶有些发红。

陈远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多日来的疲惫仿佛一扫而空。他拍了拍赵五的肩膀:“赵师傅,我们做到了!这是真正可以输出动力的电动机!”

但陈远并不满足于此。他指着旁边一个用黏土和砖石垒砌的、带有皮囊风箱的小型简易冶铁炉(这是为了测试农具钢材而搭建的)说道:“光转得快还不够,我们要让它干活!把它的动力,引到这个风箱上!”

联动!机械之力!

这是一个更大的挑战。如何将电动机的旋转运动,有效地传递给需要往复直线运动的风箱拉杆?这需要一套传动机构。

陈远画出了草图:在电动机的转轴上安装一个木制的小齿轮,再做一个带有长杆的大齿轮(相当于飞轮和曲柄的组合),通过皮带(暂时用结实的牛皮条代替)或齿轮啮合,将旋转运动转化为往复运动。

木匠和赵五通力合作,严格按照图纸尺寸加工零件。精度要求很高,齿距稍有偏差就可能卡死或者打滑。经过几次失败的尝试和调整,一套粗糙但可用的传动机构终于制作完成。

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电动机通过皮带带动大齿轮缓缓转动,大齿轮上的曲柄推动着连接风箱拉杆的连杆,开始做规律的往复运动!

“呼……呼……”原本需要人力不断推拉的风箱,在那只看不见的“电之手”的驱动下,自主地、不知疲倦地工作起来!虽然节奏不算太快,拉动的风量也有限,但这一幕,足以让所有围观者目瞪口呆。

“神迹……这简直是神迹啊!”一个老木匠喃喃道,几乎要跪拜下去。

张拙激动得脸色通红:“主簿!这……这以后是不是就不用人力鼓风了?”

“理论上是的,只要我们能有稳定且足够强的电力。”陈远内心同样澎湃,但他保持着清醒,“现在这只是个开始,力量还太小。但这条路,走通了!”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9243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