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919531" ["articleid"]=> string(7) "6172621"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2章" ["content"]=> string(3771) "
这就是典型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抗拒变革的思维。陈远知道,光靠讲道理是说不通了。
他沉吟片刻,忽然问道:“胡大匠,您看我这工地,与将作监的工地相比,效率如何?”
胡大匠环顾四周,看着那井然有序的施工场面,飞快运转的独轮车,和明显士气高涨的工人,嘴角动了动,没说话。但眼神里的不服气消减了些。
“工具是死的,人是活的。”陈远指向那些流民,“他们之前是灾民,食不果腹。如今,他们有了活干,有了希望,用的还是更趁手的工具,所以效率自然高。将作监的工匠都是好手,若能有更好的工具,岂不是如虎添翼?产出更多,质量更佳,上官岂会不喜?陛下岂会不赏?”
他顿了顿,加重语气:“固步自封,守着旧物,或许能得一时的安稳。但唯有不断创新,追求更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胡大匠,您是手艺顶尖的大匠,难道就甘心一辈子只打造会被淘汰的旧式车辆吗?难道就不想亲手做出更精巧、更能传世的东西?”
这番话,既有场面上的大道理,也暗含了对胡大匠个人技艺的激将。胡大匠脸色变幻,显然被说中了些心事。他沉默了一会儿,重重哼了一声:“巧言令色!这事没完!我们走!”说罢,带着徒弟们转身离去,但背影已不像来时那么气势汹汹。
看着他们离开,张拙忧心道:“主簿,这下算是把将作监得罪狠了……”
陈远揉了揉眉心,苦笑道:“不得罪也不行啊。咱们搞创新,就是在动别人的奶酪。这是迟早的事。不过,只要咱们的东西确实好,又能得到陛下的支持,就不怕他们闹。告诉咱们的人,以后嘴巴严点,核心技术,特别是电动机相关的,绝不能外泄!至于独轮车这种……既然藏不住,就大大方方,找个机会,把它‘献’给朝廷,换个名头也好。”
他意识到,必须建立一套内部的知识产权保护和保密制度了。同时,也要更主动地利用皇帝的权威,来为自己的创新正名和保驾护航。
风波暂时平息,但陈远知道,这只是开始。他望着初具规模的基地,看着那些信任地望着他的人们,感到肩上的担子又重了几分。
‘不仅要会搞科研,会搞管理,还得会搞斗争……真特么是全能型选手养成计划。’ 他叹了口气,随即又振作起来,‘不过,这样才有意思,不是吗?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大不了……大不了老子抱着电动机去找李世民哭诉!’
他转身,再次扎进了赵五的工棚,那里有他通往未来的、最纯粹的希望。
胡大匠带来的风波,像一块投入池塘的石头,在农学司内部漾开几圈涟漪后,并未立刻引发更大的波澜,但那种无形的压力已然弥漫开来。陈远深知,必须尽快拿出更有分量的成果,才能稳固这来之不易的立足之地。
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动力研发小组”。与赵五和几个学徒几乎吃住都在工棚,反复试验,失败了就总结,再调整,再试验。
“灵光”与“蛮力”
电磁铁的构想暂时搁置,因为寻找和制备合适的绝缘材料(比如包裹铜线的漆皮)以及确保稳定的电流供应都是难题。他们决定先从优化现有结构入手。
“主簿,您看这样行不行?”赵五拿着一个重新打磨过的硬木轴,外面紧紧包裹着一层捶打得极薄的铜皮,“这样既耐磨,又比纯铜轴轻巧,转动起来更灵便。”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9243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