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919528" ["articleid"]=> string(7) "6172621"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0章" ["content"]=> string(3595) "

皇帝的旨意如同一声春雷,给农学司这片新垦的土地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忙乱。陈远感觉自己就像个同时抛着十几个球的杂技演员,每一个都关乎这个新生机构的存亡与发展。

地基与人心

三百亩土地的规划图是他亲自画的,借鉴了现代功能分区的理念。靠近泸水、地势平坦肥沃的区域划为核心农业试验区,准备进行不同作物的轮作、间作以及新式农具的实地测试。稍高的坡地规划为林木苗圃和未来可能的经济作物区。堆肥场、沼气池(暂时还是个设想)等有气味或潜在污染的区域被严格安排在下风口,远离生活区和主要试验田。未来的办公区、工匠作坊、仓库以及流民安置区则围绕着中心区域布局,力求高效便捷。

五百名以工代赈的灾民是最大的变数,也是最大的希望。张拙展现出了超越工匠的管理才能,他将这五百人按照原籍、技能和体力进行了粗略的分组,设立了“工头”,并按照陈远制定的“绩效核验法”——即完成基础工作量获得基本口粮,超额完成或提出有效改进建议者,额外奖励粮食或布帛——进行管理。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原本死气沉沉的流民,在看到了实实在在的、通过劳动就能获得的回报后,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挖渠的号子声,夯土的咚咚声,锯木头的刺啦声,交织成了一曲充满希望的劳动交响乐。陈远每天穿着沾满泥点的官袍,穿梭在工地上,这里看看渠沟的深度,那里指点一下工棚的搭建,不时还亲手演示一下他改进的独轮车该如何省力推运。

“老丈,这土要一层层夯实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啊!”他对着一个负责地基的老工匠说道。

“小哥,这独轮车推重物时,腰要直,力从脚起,用腰劲带着走,不是光靠胳膊拽!”他又对一个累得满头大汗的年轻后生示范。

‘真是又当总工程师,又当包工头,还得兼职安全员和技工培训师……我这穿越也太充实了点。’陈远内心吐槽,但看着一片荒地被逐渐整理出雏形,一种强烈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赵氏工坊”的野望

在所有建设中,陈远最关心的莫过于赵五负责的“动力研发小组”的工棚。这里被陈远戏称为“大唐皇家科学院第一实验室”(当然只敢心里想想)。他给赵五配备了最好的工具和材料(在现有条件下),以及三个机灵的学徒。

电动机的改进工作是重中之重。陈远凭借着高中物理的记忆,和赵五一起琢磨如何增强磁场(寻找更好的磁石或尝试制作电磁铁?这是个难题),如何减少摩擦(改进轴承,虽然暂时搞不出滚珠轴承,但打磨光滑、使用动物油脂润滑也能提升不少),如何缠绕更密集、更规整的线圈以产生更强的磁场。

进展是缓慢而艰难的。失败是家常便饭。线圈短路烧掉,磁力不足无法启动,转动起来晃晃悠悠……但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让陈远和赵五兴奋不已。他们甚至开始尝试制作一个更大功率的手摇发电机,因为现有的发电机已经无法满足改进后电动机的“胃口”了。

“主簿,您看,如果把这两个铜环做得更光滑,电刷接触更紧密,火花是不是能小点?”赵五指着改进后的换向器(最原始的那种)说道。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9243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