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919400" ["articleid"]=> string(7) "617258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2章" ["content"]=> string(3681) "

“殿下,你的布局虽妙,但并非无懈可击。”萧然低声自语,眼中闪烁着不屈的光芒,“你断江南之尾,我便刨你的根!你引北境之患,我便固我的墙!你散朝堂流言,我便……送你一份真正的大礼!”

他转身,铺开纸张,开始奋笔疾书。他要将今夜王府遇袭、御史暴毙、江南证人离奇死亡以及北境告急这一系列事件串联起来,写一封直指核心的密奏!他要用这封密奏,告诉皇帝,这不是简单的党争,而是一场旨在动摇国本、覆盖朝堂与边境的巨大阴谋!他要逼皇帝,做出最终的选择!

棋局已至中盘,杀招迭出,胜负,远未可知。但萧然知道,他不能退,一步也不能退。

萧然的密奏,通过特殊渠道,绕过中书省,直接呈送到了皇帝的御案前。

这封密奏,字字千钧,没有哭诉委屈,没有指责太子,而是以冷静到近乎冷酷的笔触,将连日来发生的所有事件——王府夜袭(附上“影”字令牌图样)、耿直御史暴毙、江南关键证人离奇死亡、北境恰逢其时的告急、兵部对雁门关补给的拖延、以及朝堂上针对他与张骏的流言——一一列举,并按照时间线和逻辑关系串联起来。

密奏的核心论点直指要害:这一切绝非孤立事件,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环环相扣的立体攻势。其目的,不仅是为了掩盖江南漕运弊案的真相,更是为了铲除忠良、混淆圣听,甚至不惜以边境安危为赌注,动摇国本!幕后黑手能量巨大,手段通天,且已丧心病狂。

萧然在最后写道:“臣之生死不足惜,雁门关安危亦非张侯爷一军之责,乃关乎天下苍生、国朝社稷。然若因党争内耗,致使忠臣含冤,边关失守,则亲者痛,仇者快!臣恳请陛下明察秋毫,勿使奸佞误国,勿令将士寒心!”

这封密奏,如同一记无声的惊雷,在皇帝心中炸响。他之前并非毫无察觉,但萧然这封逻辑严密、证据链(尤其是影卫令牌)初步形成的密奏,将所有的疑点和不祥的预感都串联了起来,勾勒出一幅令人心惊胆战的画面。

皇帝震怒,但更多的是一种深沉的寒意。太子一党的行为,已经超出了党争的底线,触及了他的逆鳞——皇权稳固和国家安全。

他立刻秘密召见了执掌皇室密探的首领,下令:“给朕彻查!影卫令牌来源,御史真正死因,江南证人灭口之人,还有……北境狄人此次南侵,背后是否有我朝中人通风报信!”

同时,皇帝在朝堂上做出了令所有人意外的举动。他先是驳回了要求更换北境主将的奏议,严令兵部即刻保障雁门关补给,不得有误,并当庭申饬了那位弹劾张骏“养寇自重”的御史,称其“捕风捉影,扰乱军心”。接着,对于江南调查陷入僵局,他并未如太子党预期的那样大发雷霆或就此罢休,而是下旨增派钦差,赋予其“遇阻可先斩后奏”之权,严令彻查到底,无论涉及何人!

这一系列举动,释放出强烈的信号:皇帝对太子党的说法产生了严重怀疑,并且决心要将江南之事查个水落石出,同时对北境张骏保持了信任。

太子的“声东击西”和“祸水东引”之策,在皇帝这里,效果大打折扣。

江南破局,铁证初现

就在朝堂上风向微变的同时,萧然埋在江南的暗棋,在付出了巨大牺牲后,终于发挥了关键作用。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924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