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919376" ["articleid"]=> string(7) "617258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8章" ["content"]=> string(4127) "
皇帝快速翻阅着萧然的奏章,脸色渐渐沉了下来。奏章中,萧然详细分析了狄人巫师手段与西南黑莲教巫术的相似之处,列举了探子查到的黑莲教与外界勾结的迹象,并大胆推测,朝中可能有人与这些势力暗通款曲,意图借狄人之手,扰乱边防,甚至……谋图不轨!虽然证据还不充分,但逻辑清晰,指向明确。
“够了!”皇帝合上奏章,声音低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瞬间压下了殿中的所有议论。
他目光如电,扫过赵给事中,又看了看脸色难看的太子,最后落在萧然身上。
“北境战事,萧然有功。整饬军备,查探敌情,乃其分内之事。至于西南调查,”皇帝顿了顿,语气莫测,“虽行事略显操切,然其心可勉,其情报亦有价值。”
这话,等于是间接否定了太子一系的指控,尤其是最要命的“勾结妖人”一条!
“然,”皇帝话锋一转,“朝堂之上,自有法度。弹劾之风,不可助长,亦不可因私废公。萧然卸任归京,暂且于府中休息,北境之功,容后再赏。西南之事,及边关军情,着枢密院、兵部并三法司,联合核查,务必水落石出!”
“退朝!”
皇帝没有偏袒任何一方,既保全了萧然,没有当场治罪,也没有立刻奖赏,而是将事情交给了多个部门联合调查,显然是要平衡局势,深入追查。同时,让萧然“于府中休息”,也是一种变相的保护和观察。
第二次交锋,比第一次更加凶险,萧然凭借在北境积累的功绩、缜密的思维和关键时刻抛出的“敌情调查”理由,再次险险过关,甚至反过来将了太子一军,将“勾结妖人”的指控引向了“内部有人通敌”的更可怕方向。
退朝时,太子与萧然擦肩而过。
“萧参军,好手段。”太子压低声音,语气阴冷如毒蛇。
“殿下过奖。”萧然面无表情,淡然回应,“真相,总会水落石出。”
两人目光短暂交锋,空气中仿佛有电光石火闪过。
萧然知道,暂时的平静之下,是更加汹涌的暗流。皇帝的调查,丞相的意图,太子的反扑,以及那隐藏在“鹰目”和黑莲教之后的巨大阴影……所有的一切,都将在京城这个更大的舞台上,继续上演。
而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退朝回到靖北王府,萧然并未真正得到“休息”。皇帝的旨意看似将他搁置,实则是将他推向了另一处无声的战场。王府外围,明显多了许多陌生的眼线,既有太子府的,也可能有皇帝內帑或其他势力的。萧然对此心知肚明,他闭门谢客,深居简出,仿佛真的安心在府中养伤、读书,做一个闲散世子。
然而,暗地里的动作从未停止。老王头动用了几乎所有可靠的力量,一方面严密监控府外眼线的动向,另一方面,通过极其隐秘的渠道,继续收集北境、西南乃至朝堂各方的信息。萧然则利用这段时间,仔细梳理北境之行的得失,复盘朝堂上的两次交锋,并开始着手撰写更详细的关于军械改良、边防建设的条陈,以备不时之需。
他知道,皇帝所谓的“联合核查”变数极大,太子一党绝不会坐视调查有利于自己。他必须找到新的破局点,不能仅仅依靠北境的军功和那份尚显单薄的“敌情研判”。
曲辕犁:深耕之策
一日,萧然在王府库房翻阅旧籍时,无意中找到了一卷残破的《齐民要术》注疏,其中提及一种前朝曾短暂出现过的“辕木弯曲,利于深耕”的犁具图样,但记载语焉不详,图样也模糊不清。这勾起了萧然的兴趣。北境战事让他深知粮草的重要性,而国朝立国之本在于农桑。若能改进农具,提高耕作效率,于国于民,皆是莫大的功绩,其长远意义,甚至不亚于一场边境胜仗。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9240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