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919367" ["articleid"]=> string(7) "617258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3章" ["content"]=> string(3889) "
萧然站在关墙上,凝望着远处狄人巫师作法时隐隐泛起的诡异光芒,眉头紧锁。苏清月信中所言,恐怕并非空穴来风。这些狄人巫师的手段,确实超出了寻常战争的范畴。他麾下的“跳荡队”和“强弩营”虽然骁勇,但面对这种超自然层面的干扰,依旧显得有些被动。
就在他苦思应对之策时,一封来自京城的密信,由老王头安排的最可靠的渠道,穿越烽火连天的战线,送到了他的手中。信件的火漆上,印着一个陌生的徽记——一株简化的、环绕着祥云的稻穗。
萧然心中一动,谨慎地拆开信件。信纸是上好的江淮宣纸,带着淡淡的墨香,字迹沉稳有力,透着一股久居上位的雍容与深不可测。
信的开头,并无称谓,直入主题:
“北境风急,雁门雪寒,参军戮力王事,辛苦了。”
“近日朝中,多有议论。或赞参军年少有为,善理财,通工械,明军务,于国有大功;或忧参军锋芒过露,结交豪商,手握重兵,恐非国家之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然,老夫观之,参军之心,不在小利,而在社稷;不在权位,而在公道。昔靖北王擎公,忠勇为国,陨落边陲,天下扼腕。参军承父志,御外侮,此乃人子之孝,亦为臣子之忠。些许浮言,何足道哉?”
看到这里,萧然瞳孔微缩。这封信,不仅对他的动向了如指掌,更直接点明了他“承父志”、“求公道”的深层意图!写信之人,对他的了解,远非表面那么简单。
他继续往下看:
“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参军可知,为何狄人此次攻势,迥异往年?为何其军中,多了那些装神弄鬼之辈?边关战事,从来不止于刀兵。”
“老夫浸淫朝堂数十载,略知些故纸堆里的旧事。永昌三十八年冬,北境战报纷乱之际,先帝案头,除军情外,尚有一封密奏,言擎公与狄人往来,暗通款曲,其麾下王罡,即为信使。此奏来源蹊跷,笔迹模仿擎公一位故交,几可乱真。然,先帝虽疑,未即信。本当召擎公回京质对,孰料……落鹰涧噩耗已至,死无对证。”
“此密奏原件,早已湮灭。然,老夫依稀记得,传递此奏之人,与宫中某些隐秘势力,关系匪浅。其标志,似与‘鹰隼’有关。”
萧然握着信纸的手,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这封信,几乎印证了他所有的猜测!父亲的冤屈,果然源于一份构陷的密报!而传递密报的,果然与“鹰目”有关!丞相(他几乎可以肯定写信者的身份了)这是在向他透露最关键的信息!
信的最后,笔锋一转:
“今参军立于风口浪尖,内有猜忌,外有强敌。狄人背后,恐非只有草原蛮族那么简单。参军欲破局,非仅凭勇力与财货可成。当思结援,当谋大势。”
“老夫年迈,唯愿国泰民安,朝局平稳。若参军有意,可细察狄人巫师所用之物,其香料来源,或与西南某些隐秘教派有关。京中之事,老夫或可代为周旋一二。”
“言尽于此,参军聪慧,自能明辨。保重。”
信末,依旧没有署名,只有一个与火漆上相同的、简化的云绕稻穗图案。
萧然缓缓放下信纸,心潮澎湃,久久无法平静。
这封信,信息量巨大,意图也极为复杂。
首先,丞相明确表示了他对萧然处境和意图的了解,甚至暗示了支持。
其次,他提供了关于父亲被构陷的关键线索,将矛头直指“鹰目”和宫中隐秘势力,这等于是在帮助萧然明确复仇的目标。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9240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