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919364" ["articleid"]=> string(7) "617258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1章" ["content"]=> string(3584) "

又是大手笔的捐献!帐中诸将无不动容。张骏深深看了萧然一眼,终于拍板:“好!就依参军之策!此事,便由参军全权负责督造!”

得到授权,萧然立刻雷厉风行地行动起来。他亲自踏勘选址,设计砦堡结构(借鉴了棱堡的某些理念,力求火力交叉,减少防御死角)。施工中,他引入了标准化和流水线作业的概念,将筑城材料(石料、木材、灰浆)的生产和运输分开,大大提高了效率。对于参与筑城的士卒和边民,他不仅支付报酬,还提供充足的食物和御寒物资,甚至允许他们将家人迁入砦堡后的安全区域居住。一时间,应者云集,筑城进度远超预期。

在筑城的同时,萧然也没有放松对军队本身的“改造”。他注意到,边军虽勇悍,但训练方式较为粗放,尤其缺乏针对狄人骑兵的有效战术。他向张骏建议,抽调精锐,组建一支专门的“跳荡队”和“强弩营”。

“跳荡队”士卒,不披重甲,专习山地攀爬、潜伏、突袭与反骑兵技巧,配备短刃、弩箭和萧然设计的“绊马索”、“铁蒺藜”等器械。而“强弩营”则装备大量经过他改良的蹶张弩和神臂弓,着重训练齐射和精准狙击,用于在远程压制狄人骑兵。

这些新颖的编制和战法,起初遭到了部分老派将领的质疑。但萧然并不争辩,只是请求给他一小队人马进行试验。他亲自参与“跳荡队”的训练,示范如何利用地形隐匿接敌,如何用特制的钩索快速攀爬崖壁。他还改进了弩箭的箭簇形状和尾羽,并设计了简单的瞄准具,使得弩兵的命中率显著提升。

一次小规模的边境冲突中,一支狄人百人队试图偷袭正在筑城的一处砦堡工地。新建的“跳荡队”提前发现敌情,利用地形设伏,用绊马索和弩箭给予了狄人迎头痛击,而后迅速撤离,自身伤亡极小。而“强弩营”则在关墙上进行远程掩护,精准射杀了多名狄人头目。此战虽小,却极大地提振了军心,也让那些质疑的声音彻底消失。张骏更是亲自嘉奖了萧然和这两支新军。

暗流与追查

在明面上整军经武的同时,萧然暗中的调查也从未停止。他利用职务之便,频繁接触军中的老卒、低阶军官,尤其是那些十几年前就在北境服役的老人。他以“仰慕先父,欲了解当年旧事”为名,请他们喝酒,听他们讲述当年的故事。

从这些零碎的记忆碎片中,他拼凑出更多关于父亲萧擎的影像:爱兵如子,与士卒同甘共苦;用兵如神,尤其擅长利用北境复杂的地形;治军极严,但对麾下将领又信任有加……几乎所有的老卒,提起老靖北王,都是满口称赞,对其最终陨落于落鹰涧,无不扼腕叹息。

关于落鹰涧那场战斗,说法则颇为统一且模糊:老王爷率亲兵追击一股溃散的狄人精锐,深入落鹰涧,然后便失去了联系。等后续部队找到时,只发现了一些激战的痕迹和散落的兵器甲胄,老王爷及其亲卫队(包括王罡副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最终被认定为陷入沼泽,尸骨无存。

“陷入沼泽……”萧然心中冷笑。落鹰涧地形复杂不假,但以父亲对北境地形的熟悉程度,岂会轻易陷入绝地?更何况,王副将临终前提到的“鹰目”又作何解释?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924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