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919363" ["articleid"]=> string(7) "617258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0章" ["content"]=> string(3577) "
雁门关的冬天,来得格外早,也格外酷烈。寒风卷着雪沫,如同无数把冰冷的小刀,无孔不入地切割着人的肌肤。关墙之上,值守的士卒即便裹着厚厚的棉衣,依旧冻得脸色青紫,呵气成霜。
萧然身着厚重的戎装,外面罩着一件不起眼的羊皮大氅,正带着两名下属,深一脚浅一脚地巡视着关内各处的军备仓库和匠作坊。他呵出的白气在睫毛上凝结成霜,手脚早已冻得麻木,但眼神却锐利如鹰,扫过每一处角落。
自接任录事参军以来,他已在这苦寒之地度过了近两个月。最初的轻视与排斥,在他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和源源不断提供的“实惠”面前,逐渐消融。他带来的银钱及时补发了拖欠的军饷,肥皂和消毒酒精(由高度烈酒改制)的使用,显著减少了冻疮和伤兵感染,那些经过他改良流程后修复、甚至性能有所提升的军械,更是让前线将领们对他刮目相看。
武威侯张骏虽然依旧不苟言笑,但看向萧然的眼神中,少了几分审视,多了几分认可。至少,这个京城来的世子爷,不是只会夸夸其谈的绣花枕头。
然而,萧然深知,这些还远远不够。太子的影响力如同无形的蛛网,依旧渗透在边军的某些角落。军需物资的调拨时而会出现莫名的延迟,一些关键的工匠会被以各种理由临时抽调,甚至有人在暗中散播流言,说他这个录事参军不过是来捞取军功的纨绔,所行之事皆是收买人心。
对此,萧然心知肚明,却并不点破。他只是在规则之内,用更缜密的算计和更雄厚的财力,一一化解。物资延迟?他便动用“便宜行事”之权,直接通过沈家和其他交好商队,高价采购部分急需品,账目清晰,理由正当(战时特需)。工匠被抽调?他便提高留任工匠的待遇,设立技术等级和奖励机制,甚至亲自传授一些简单的机械原理和标准化生产概念,将核心工匠牢牢团结在自己身边。
他的目标,不仅仅是当好一个录事参军。他要借着整顿军备、协理后勤的机会,在这支帝国最精锐的边军中,打下属于自己的烙印,并暗中追查父亲当年在此地留下的痕迹,以及那神秘的“鹰目”线索。
筑城与练兵
萧然向张骏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在雁门关外侧,几处地势险要、能俯瞰狄人潜在进攻路线的山脊上,增筑一系列小型砦堡和烽燧,形成一道前出的警戒和防御链条。
“大帅,狄人骑兵来去如风,我军若一味固守关墙,难免被动。若能在关外建立这些支点,相互呼应,既可提前发现敌情,亦可作为出击的跳板,更能压缩狄人游骑的活动空间。即便个别砦堡被围,关内主力亦可及时支援。”萧然在军事会议上,指着自己亲手绘制的沙盘,侃侃而谈。
这个提议,与当年他父亲萧擎的“堡链推进”之策一脉相承。张骏沉吟良久,他何尝不知此策的好处,只是朝廷历来对边将筑城颇为忌惮,且耗费巨大。
“参军所言有理,然筑城所需人力物力……”张骏面露难色。
“人力可由军中抽调闲暇士卒,亦可招募附近边民,以工代赈。物力……”萧然微微一笑,“末将愿再捐献白银五万两,专用于此项,不足部分,可由军饷节余及缴获补充。”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9240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