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904473" ["articleid"]=> string(7) "6169056"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1章" ["content"]=> string(2592) "里的背影,赵青紧紧攥住了那截牛角和被重新理顺的绳木结构。

他回到工棚,如同疯魔。

他不再纠结于完美的理论,而是结合黥的提示和那些模糊的记忆碎片,开始设计最简单、最可能实现的“土法”滑轮组和木质轨道。

他用硬木削制粗糙的滑轮,用麻绳反复试验不同的绕法,验证省力效果。

他设计榫卯结构的硬木轨道,考虑如何拼接,如何减少接头处的颠簸。

他不再画那些别人看不懂的图,而是直接做出模型,用石块演示。

过程中,失败无数次。

滑轮卡死,绳索断裂,轨道变形。

工棚里的年轻工匠从窃笑到沉默,再到后来,有人开始忍不住上前搭把手,提出一些基于他们自身经验的改进意见——比如哪种木材更耐磨,哪种绳结更牢固。

半个月后,一套结合了简易滑轮组和硬木轨道的、专门用于陡坡段石料运输的“骊山特供版”省力系统,在一个小型试验坡道上,成功将一块重量远超人力极限的巨石,平稳地拉升到了坡顶!

效率提升数倍,人力消耗大幅降低!

消息传开,墨工师亲自来查看。

他看着那套看似粗糙简陋,却蕴含着巧妙力学原理的装置,看着赵青和那几个原本不服气的年轻工匠脸上混合着疲惫与兴奋的光芒,久久无言。

最终,他只说了一句:“即刻在全线险峻路段,依此改制。”

他没有看赵青,目光投向的是骊山那庞大的、正在加速吞噬无数人力物力的陵墓工程。

“你的‘常识’,”墨工师的声音低沉,随风飘入赵青耳中,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意味,“很好用。

继续。”

赵青站在坡顶,看着脚下蜿蜒的、即将铺上他设计的“轨道”的盘山道,看着远处地宫入口那幽深的阴影。

他没有感到喜悦,只有一种深深的疲惫,和一种清晰的认知。

他回不去了。

那个在现代化都市里捡垃圾、挂科、迷茫的赵青,正在被这个世界,被这骊山,被这迫不得已的“奇思妙想”,一点点磨碎,重塑。

他成了“有用”的赵青。

而“有用”,在这里,是活下去的唯一资本,也可能……是通往更可怕深渊的阶梯。

他握了握拳,掌心是被工具磨出的新茧,坚硬,粗糙。

“骊山特供版”省力系统像一股"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8144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