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903849" ["articleid"]=> string(7) "6168979"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0章" ["content"]=> string(2552) "将那两面伴随他起家的“饿了么”和“美团”旗帜,郑重地收藏了起来,取而代之的,是一面更加简单朴素的旗帜——底色为象征土地与丰收的明黄色,上面绣着一株饱满的稻穗和一根金黄的玉米。

他改革官制,废除了繁琐的科举和门阀制度,选拔官员的首要标准,是看其是否了解农事,是否真心为百姓谋食。

周老童生被他任命为第一任“农政院”院正,负责全国的农业推广和粮食调配。

那些最早跟随他的流民将领,大多被封为各地的“屯田使”,负责监督生产,保障民生。

军队也被大规模裁撤,转化为屯田兵,战时为兵,闲时为民。

曾经象征至高权力的皇城,被他改造成了巨大的粮仓和农学院。

金銮殿上摆的不再是龙椅,而是各种新式农具和作物样本。

整个国家,仿佛从一个崇尚权力与礼仪的帝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以“吃饱饭”为最高目标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当然,过程绝非一帆风顺。

旧势力的反扑,新政推行中的阻力,乃至系统内部分配不公引发的矛盾……层出不穷。

但陈澈用他近乎偏执的坚持,和手中那神鬼莫测的“袖里乾坤”之术(他依然会偶尔用系统兑换物资应对突发危机或奖励有功之人),将这一切都强行压了下去。

他变得沉默寡言,大部分时间都穿着粗布衣服,行走在田间地头,查看作物长势,倾听老农的意见。

他的皮肤被晒得黝黑,手上也磨出了茧子,看起来更像一个老农,而非执掌天下权柄的人。

几年后,当第一批大规模种植的土豆和玉米获得丰收,当各地的粮仓第一次被填得满满当当,当最偏远的山村也飘起米饭的香味时……一种前所未有的稳定和希望,终于在这片饱经创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人们或许不懂什么大道理,但他们知道,是“食为天”的陈会长,让他们再也不用担心明天会饿死。

史官们想要记录他的功绩,却发现自己无从下笔。

他没有登基,没有年号,甚至没有一套完整的礼法。

他所有的政策,似乎都只围绕着一个核心——“吃”。

最终,他们只能在他的传记开头,写下这样一段话:“食为天陈公,讳澈,起于微末,逢天倾之祸,饿殍盈野。

公"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8122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