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899111"
["articleid"]=>
string(7) "6168274"
["chaptername"]=>
string(7) "第6章"
["content"]=>
string(2624) "我留在办公室,对着白板上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发呆。
陈启明不知何时进来,默默放下两杯咖啡。
“还记得你被辞退前,深夜来我办公室的那次吗?”
他忽然问。
我点点头。
“那是我职业生涯中少有的被触动时刻。”
他望着窗外夜景,“你展示的不只是一个设计方案,是一种我从未考虑过的产品哲学。
现在我投资了这种哲学,就不该再用老办法束缚它。”
我愣住了,这是陈启明式的最接近道歉的话。
“但是林晓,”他转向我,目光锐利如昔,“纯粹的理想主义燃烧不了多久。
我的理性与数据,是你那部分感性的护航舰,不是敌人。”
那一夜,我们聊到凌晨,最终找到了平衡点:核心产品坚持垂直深耕,同时抽出小团队探索技术在其他场景的应用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我们开始真正理解彼此的差异不是障碍,而是互补。
六融合的过程痛苦却值得。
我学着用数据支撑直觉,理解商业逻辑和现金流管理的重要性;他则开始欣赏设计中那些“无用之美”,甚至会在用户访谈时因为一个老人的故事而动容。
我们的互补逐渐显现威力。
我的产品直觉加上他的商业头脑,我的用户洞察配上他的执行能力,我的快速迭代结合他的长远规划。
“暖晖”很快推出了首个正式版本,凭借独特的情感化设计和扎实的功能,在老年群体中获得了超预期的好评。
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创业第十个月,我们遭遇了最严峻的危机。
一家巨头公司发布了类似产品,功能相近,价格却只有我们的一半。
同时,我们的主要投资人因战略调整决定撤资。
内忧外患之下,公司现金流骤然紧张,连下个月的工资发放都成了问题。
团队士气低落,有人开始悄悄更新简历。
连续几个夜晚,我失眠到天亮,思考着如何挽救濒临破碎的梦想。
而陈启明,这位经历过更大风浪的前辈,此刻展现出惊人的冷静和韧性。
他一方面严格控制每一笔支出,甚至抵押了自己的房产来维持公司运营;另一方面,他迅速调整策略,暂时放弃与大公司的正面竞争,转而聚焦于他们忽视的细分市场——认知障碍早期干预。
“越是困难,越要沉住气。”
他对焦虑的"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794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