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899109"
["articleid"]=>
string(7) "6168274"
["chaptername"]=>
string(7) "第5章"
["content"]=>
string(2600) "一刻,我在这位永远冷静自持的前老板眼中,看到了一丝罕见的迷茫。
五一周后,我收到陈启明的邮件,他希望能投资“暖晖”。
不是象征性的天使投资,而是辞去启明科技CEO职务,作为合伙人全职加入。
我盯着那封邮件看了足足十分钟,确认发件人邮箱没错后,拨通了他的电话。
“陈总,你认真的吗?
你的公司怎么办?”
“启明科技已经步入正轨,有合适的接班人。
更重要的是,”他停顿了一下,“我想参与创造真正能打动人的产品,而不是又一个‘足够好’的企业解决方案。”
我仍然难以置信:“但你知道大多数创业公司活不过三年,而你现在的位置...”“林晓,”他打断我,声音里带着笑意,“你是我带过的最固执、最不‘听话’的员工,也是最有潜力的产品人。
我相信你的判断,就像我现在承认我当初那个判断是错的一样。”
这番话让我一时语塞。
那个从不认错的陈启明,居然如此直接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经过近一个月的尽职调查和谈判,我们最终达成了协议:陈启明注资二百万,持有30%股权,出任CEO负责战略、融资和运营;我保留控股权,担任产品总监,专注于产品和用户。
消息传出后,圈内一片哗然。
前明星创业者给被自己开除的员工打工,这剧情足够科技媒体报道好几轮。
而我们昔日的同事们,更是把这事当作年度最大八卦讨论。
合作远比想象中艰难。
尽管目标一致,但我们的工作方式、思维习惯几乎处处对立。
我认为应该快速迭代,根据用户反馈持续优化;他坚持每个重大更新必须经过严格测试和数据分析。
我倾向于给团队宽松的创作环境;他推行精确到半小时的任务管理和周报制度。
我为用户的一句感谢兴奋不已;他更关心转化率和留存数据。
最激烈的一次冲突发生在产品方向上。
我认为应该专注于老年群体,深耕垂直领域;他则认为我们的技术可以应用到更广泛的“科技弱势群体”,包括儿童和对智能设备不敏感的人群。
“专注才能活下去!”
我在会议上几乎在喊。
“规模才能长大!”
他毫不退让。
会议不欢而散,团队左右为难。
那天晚上,"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7943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