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890806"
["articleid"]=>
string(7) "6166293"
["chaptername"]=>
string(7) "第3章"
["content"]=>
string(2612) "会在此之前自杀?”
陈暮沉默地听着,烟灰积了长长一截。
现场的证据,和家属的证词,像两条方向相反的线,在这个潮湿清冷的早晨,突兀地交汇,然后,背道而驰。
他掐灭了烟头。
“关键证据,”他重复着这个词,目光再次扫过那个过于整洁的客厅,“关于‘沉默’的?”
“对。”
林筱迎着他的目光,毫不退缩,“我爸爸研究了一辈子‘集体沉默’和旁观者效应。
他曾经说过,最大的罪恶,往往不是咆哮,而是集体的失声。”
陈暮感到后颈泛起一阵细微的凉意,仿佛有什么东西,在这个死亡的现场,第一次真正地苏醒过来,开始呼吸。
2 纸上的幽灵林教授的书房,像一座被时光遗忘的孤岛。
空气里弥漫着旧纸张、墨水和某种植物根茎腐朽后的混合气味。
陈暮戴上手套,目光缓缓扫过四面顶到天花板的书架。
书籍按照社会学、心理学、历史档案分门别类,排列得一丝不苟,如同接受检阅的士兵。
林筱站在书房门口,没有进来。
她倚着门框,湿衣服已经半干,留下深浅不一的痕迹。
“他的书桌,”她声音低哑,“最乱的地方,就是思绪最活跃的地方。”
陈暮走向那张宽大的实木书桌。
正如林筱所说,与整个房间的秩序井然相比,这里堪称凌乱。
各种书籍、打印的论文、手写稿堆叠交错,构成一个微缩的知识迷宫。
那篇未完成的论文手稿还摊开着,标题是《“旁观”的伦理边界:论集体沉默中的共谋结构》。
陈暮小心地翻动着稿纸,目光在那些力透纸背的字迹间逡巡。
“……当个体的道德感被群体的不作为所稀释,‘沉默’便不再是个人的选择,而演变为一种结构性的暴力……”“……我们习惯于追问施暴者的动机,却鲜少审视那些保持沉默的旁观者。
他们的‘不作为’,在何种维度上构成了对暴行的背书与纵容?”
“……本研究试图通过五个典型案例的追踪分析,揭示这种‘共谋沉默’的形成机制与社会代价……”稿纸在这里戛然而止。
最后一个句号点得又重又深,几乎要戳破纸张。
“五个典型案例?”
陈暮抬起头,看向林筱。
林筱摇了摇头,眉头紧蹙:“他没具体跟我说过是哪五"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7685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