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889131"
["articleid"]=>
string(7) "6166093"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0章"
["content"]=>
string(2632) "喊我“裴叔叔”,要我给他讲游侠的故事。
那时王奎还没发迹,我们四个常聚在我这小院里,就着一碟花生米,喝两壶劣酒,聊到半夜。
李兄总说“文正,你是读书人,以后要为老百姓说话”;云阳子总笑“我武当的剑,也能护着老百姓”;王奎则拍着胸脯“我以后要赚很多钱,建义仓,修学堂”。
那时的月光,总比现在亮。
王啸醒过来时,已经是第三天傍晚。
他没说话,只是坐在床边,看着窗外的竹子,看了很久。
我把那包证据放在他面前,没劝他,也没解释——有些事,得自己想明白。
他翻账本的时候,手一直在抖,翻到李兄的血书时,突然捂住脸,肩膀不停发抖。
我没上前,只是给他倒了杯热茶,放在他手边。
“裴叔叔,我爹他……真的没回头的余地吗?”
他的声音很哑,像被砂纸磨过。
我想起最后一次见王奎,是在他的书房。
他坐在太师椅上,面前摆着一叠银票,眼神里全是红血丝。
“文正,我知道你和李兄在查我。”
他拿起一张银票,揉成一团,“可我停不下来了,那些官员盯着我,我要是退了,我全家都得死。”
“那那些灾民呢?
他们就该死吗?”
我问他。
他沉默了很久,最后只说“文正,你不懂”。
我把这些话告诉王啸时,他没再哭,只是拿起那包证据,对我鞠了个躬,说“裴叔叔,我去京城”。
他走的那天,天放晴了。
我送他到城门口,看着他背着布包,一步步往北方走,背影很直,像极了年轻时的李兄。
我想起李兄常说的“读书人的风骨,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或许,王啸也终于懂了。
后来云阳子道长来信,说王啸在京城,把证据交给了新上任的御史,还主动去衙门自首,说自己杀了无忧禅师。
御史感念他的诚意,又查了所有证据,最终判了他流放三千里,去西北戍边。
我把信读给窗边的竹子听,像读给李兄听,读给王奎听,也读给那个曾经天真的小娃娃听。
然后拿起笔,在新的竹笺上写下:“李兄,证据已交,苍生未负。
王奎的错,王啸在补;我们的愿,也算圆了。”
雨停了,阳光透过竹帘,洒在竹笺上,把那行字照得很亮。
我想起以前,我们四个在小院里"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7642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