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888071"
["articleid"]=>
string(7) "6165955"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0章"
["content"]=>
string(2494) "的**基线测试**。
一次对她社交消费场景的试探,旨在建立她“正常”社交行为的参照系,并观察她是否会因此产生特定反应。
紧接着,类似的模式开始以惊人的规律性出现。
如果林宛在晚上八点后,有任何非工作性质的消费(例如与朋友聚餐、看夜场电影、甚至只是去便利店买零食),沈析随后必定会在同一地点,或类似性质的场所,产生一笔金额不大、但像幽灵标记般的消费。
这是一种无声的宣告,一种数字领域的圈地运动:“我知道你的轨迹,我知晓你的社交半径。”
**然而,真正让林宛感到血液冻结、如同置身冰窖的,是她发现的“幽灵消费”。
**一个她确认自己在公司为冲刺项目通宵达旦、连喝水都顾不上深夜,消费记录却清晰显示,她在公司楼下那家灯光惨白的便利店,使用亲密付购买了一盒包装花哨的巧克力。
她反复检索记忆,确认自己当晚除了洗手间,未曾离开过工位半步。
还有一次,记录明确记载某个周末的午后,她在城市另一端一家极其偏僻、主打特定花材的花店产生了消费。
而那天,她的手机GPS轨迹、相册时间戳和聊天记录都铁证如山地显示,她和沈析整个下午都在城市这一端的家居卖场挑选灯具。
这些“幽灵消费”金额不高,地点分散,时间往往精准地安排在她忙碌或**正与他在一起**的时候。
它们如同精心植入的病毒代码,混杂在大量正常数据流里,极难被常规检测发现。
林宛的呼吸在寂静的书房里变得异常清晰和急促,一个早已潜伏在潜意识深处的可怕猜想,此刻如同浮出水面的冰山,带着狰狞的轮廓,占据了她的全部思绪。
她立刻调取了那几次“幽灵消费”发生前后,沈析自己账户的活动记录。
结果让她浑身发冷——在每一次她的“异常”消费后不久,沈析都会有一些对应的、情绪化的、甚至是带有自毁倾向的消费——比如购买高浓度烈酒,或是深夜晚归前往偏僻地点的高额打车费。
真相,像一把被液氮浸泡过的手术刀,以最精准、最冷酷的方式,剖开了过往所有温情脉脉的表象,露出了其下早已腐烂流脓的真实内核。
**沈析,早"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7626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