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888012" ["articleid"]=> string(7) "6165955" ["chaptername"]=> string(7) "第5章" ["content"]=> string(2528) "的几个月,数据流淌着甜蜜与正常。

互相赠送的小礼物,他为她清空的购物车,她在他加班时点的暖心晚餐……记录里弥漫着寻常情侣间烟火气的分享与关怀。

**转折点,发生在大约恋爱一年后。

**林宛运用复杂的算法进行模式识别和异常检测,将时间、地点、金额、商品类型逐一编码,输入模型。

起初,只是一些微小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异样波纹。

**第一次明确的异常,是一笔普通的奶茶订单。

**那天,林宛和部门同事(包括一位新来的、相貌出众的男同事)一起点了下午茶,她习惯性地使用了亲密付。

仅仅半小时后,沈析的账户在同一家奶茶店,购买了一杯**完全一样**的饮品。

当时她只觉得巧合,甚至心头泛起一丝被关注的甜意。

但现在,结合后续海量数据回溯,这更像是一次精心设计的**压力测试**。

一次对她社交消费场景的试探性火力侦察。

紧接着,类似的模式开始规律性、系统性地出现。

如果林宛在晚上八点后,有任何非工作性质的消费(例如与朋友聚餐、看夜场电影),沈析随后必定会在同一地点,或类似性质的场所,产生一笔金额不大、却像狗撒尿标记领地般的消费。

这是一种无声的宣告:“我知道你在哪里,和什么人(可能)在一起。”

**然而,真正让林宛脊背发凉、如坠冰窟的,是她发现的“幽灵消费”。

**一个她确认自己在公司为紧急项目通宵达旦的深夜,记录显示她却在公司楼下的便利店,使用亲密付购买了一盒巧克力。

她反复回忆,确认自己当晚连洗手间都几乎没时间离开。

还有一次,记录明确记载某个周末下午,她在城西一家偏僻的花店消费。

而那天,她的手机相册和聊天记录都铁证如山地显示,她和沈析整个下午都在城东的家具城挑选沙发。

这些“幽灵消费”金额不高,地点分散,时间往往巧妙地被安排在她忙碌或**正与他在一起**的时候。

它们如同滴入清水的墨滴,混杂在大量正常记录里,极难被察觉。

林宛的呼吸变得急促,一个可怕的猜想在她脑海中尖叫着成形。

她立刻调取了那几次“幽灵消费”发生前后,沈析自"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7625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