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888010" ["articleid"]=> string(7) "6165955" ["chaptername"]=> string(7) "第3章" ["content"]=> string(2458) "凌晨03:17,打车软件,42.5元,目的地赫然是她已经搬离的旧居**。

她调出那天的日程,一阵后怕的寒意瞬间窜上脊背——那晚她恰好在公司通宵加班。

如果……如果她那天回去了呢?

更诡异的是随后的记录。

**连续五天,每天下午14:30,她公司楼下的“拾光咖啡馆”,38元,永远是一杯冰美式**——沈析自己从不喝咖啡,他曾多次对她这个习惯表示过轻微的鄙夷。

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消费,在她这位数据分析师眼中,开始自动归类、连接,显露出清晰的规律。

这不是随机的行为,这是一套用金钱和地点书写的**密码**,是沈析在用这种扭曲的方式,无声地传递着他的偏执与濒临崩溃的内心世界。

安眠药 = 精神崩溃凌晨前往旧居 = 偏执追寻幽灵订单 = 仪式化监视每一笔消费,都是他内心世界崩塌的坐标点。

她继续深挖,指尖在冰冷的屏幕上滑动,调取了更早的历史记录——覆盖他们整个恋爱期的数据。

一个更加可怕、更令人作呕的真相,缓缓浮出水面。

在她记忆里,有几个时间段,出现了她**毫无印象**的消费记录——某个她加班的深夜,记录显示她在公司楼下便利店买了巧克力;某个周末下午,记录显示她在城西一家偏僻的花店消费。

而她清楚地记得,那些时间点,她要么在办公室忙得焦头烂额,要么正和沈析在一起。

一个冰冷的结论,如同判决书般落在她的心头:**沈析,早在他们热恋期,就已经开始伪造她的消费记录。

**他利用亲密付的关联性,模拟她的消费行为,人为地制造出一些“可疑”的消费场景。

然后,他再根据这些自己制造的“证据”,完成“定罪”的逻辑闭环,为他随之而来的控制、盘问、冷暴力,找到了一个看似合理的宣泄出口。

这是一种何等精密、何等病态的心理游戏!

林宛靠在椅背上,感觉全身的力气都被抽空了。

愤怒、恶心、后怕……种种情绪像岩浆一样在她胸腔里翻涌、冲撞。

她一直以为沈析的控制欲是在恋情后期才逐渐加剧的恶魔,现在看来,这病态的种子早已埋下,并在数据的滋养下,悄然生长"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7625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