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857896" ["articleid"]=> string(7) "6159373"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7章" ["content"]=> string(2494) "观测与基础物理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这一天,已经学成归国、成为国内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项目核心骨干的姜淼,带着一份重要报告,激动地来到林启明的办公室。

“林老师!

有重大发现!”

姜淼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将一份数据报告递到林启明面前,“我们利用‘广寒宫’观测平台的高灵敏度探测器,捕捉到了一组极其微弱的宇宙信号。

经过‘烛龙’AI系统的深度分析,这组信号的频率与模式不符合已知的自然天体辐射特征,非自然起源的可能性超过99%——我们很可能发现了地外文明存在的间接信号证据!”

林启明接过报告,仔细查看上面的数据与分析结果,眼中逐渐燃起光芒。

这个发现,不仅是基础物理与深空探索领域的重大突破,更可能改变人类对宇宙文明的认知。

他立刻拿起电话,将这一消息汇报给“铸剑”计划专项领导小组,这份消息随后被列为比“广寒宫”计划更高级别的绝密信息,进入深度研究阶段。

与此同时,张海洋的“星海科技”在“铸剑”计划的间接支持与安全保障下,已然成长为国内信息产业的巨头企业。

其研发的新一代数据压缩技术、通信安全系统,始终与“铸剑”计划的技术需求保持着微妙同步,在民用领域占据了重要市场份额,更在数据安全与新一代通信技术领域,为国家构筑了一道坚实的“技术护城河”。

陈念教授的材料研究团队也不断传来捷报,他们研发的智能自适应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等,不仅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还逐步拓展到能源、医疗、高端制造等多个领域,真正实现了“材料强国”的目标,成为支撑共和国工业发展的“坚实脊梁”。

多年后的一个秋日,林启明站在北方工大主楼的顶层,俯瞰着这片他奋斗了多年的校园。

操场上,年轻的学生们朝气蓬勃地奔跑着;实验室里,科研人员们专注地开展研究;教学楼前,“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依旧苍劲有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投身科研、报效国家。

从1995年重生归来,选择北方工大材料系的那一刻起,他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更参与并推动了国家科"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6430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