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857894" ["articleid"]=> string(7) "6159373"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6章" ["content"]=> string(2512) "步骤操作:第一,切断C区第7号电路,避免故障扩散;第二,启用生命维持系统的应急旁路通道,暂时保障舱内氧气供应;第三,手动重置B-11控制模块,重启主循环泵。

动作要快,确保在氧气浓度降至安全阈值前排除故障!”

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不敢耽搁,立刻按照林启明的指令开展操作。

几分钟后,来自核心舱测试团队的汇报传来:“C区第7号电路已切断,应急旁路启用,氧气浓度下降速度减缓!

B-11模块重置完成,主循环泵重启成功!”

大屏幕上,主循环泵的运行参数逐渐恢复正常,氧气浓度数值停止下降,慢慢回升到安全范围。

“故障排除!

生命维持系统恢复正常!”

指挥中心内爆发出劫后余生的欢呼,工作人员们互相拥抱、鼓掌,不少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所有人看向林启明的眼神,都充满了敬佩与感激——若不是他及时找到解决方案,“广寒宫”计划恐怕要遭遇重大挫折。

老周走到林启明身边,压低声音,语气中满是欣慰:“启明同志,最高层已经决定,等‘广寒宫’首批宇航员顺利驻留后,为你授予‘国家杰出贡献奖’,表彰你为国家科技与航天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

林启明缓缓摇头,目光依旧停留在大屏幕上那面在月面核心舱外飘扬的五星红旗,语气平静而庄重:“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一个人。

它属于所有为‘铸剑’计划拼搏的科研人员,属于为‘广寒宫’计划付出的每一个人,更属于始终支持科技发展、永不屈服的中华民族。

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就没有今天的突破。”

“广寒宫”一号核心舱故障排除后,建设进程重新步入正轨。

不久后,我国首批宇航员乘坐“天龙三号”火箭抵达月球,顺利进入“广寒宫”核心舱,开启了为期三个月的月面驻留与科研任务,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月球科研时代”。

随着核心舱的稳定运行,后续的实验舱、生活舱等舱段陆续被送往月球,“广寒宫”月球科研站的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一个功能完备的月球前哨站。

在科研站的观测平台上,安装了来自国内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项目预研技术的高灵敏度探测器,为深空"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6430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