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857892" ["articleid"]=> string(7) "6159373"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4章" ["content"]=> string(2572) "联络,保障各项任务的顺利开展。”

一位负责航天领域的老专家沉吟道:“启明同志,你的规划很全面,也很有远见。

但时间不等人啊,据可靠情报,国外几家航天机构也在加快月球探测计划的步伐,我们面临的竞争压力不小。”

“所以我们不能走他们的老路,要发挥‘铸剑’计划的技术优势,实现‘弯道超车’。”

林启明回应道,“我们拥有‘天龙’系列可回收火箭,在运输成本上有明显优势;我们在材料、能源、通信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也为科研站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更重要的是,根据‘烛龙’AI系统的分析预测,国外某航天机构的‘阿尔忒弥斯’计划核心舱段,极有可能在明年下半年出现至少六个月的重大技术延迟,这正是我们的关键机遇期。”

会场内顿时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不少人眼中露出惊喜之色。

如果这个预测成真,我国确实有机会在月球科研站建设上领先一步,抢占深空探索的战略高地。

“因此,我建议,‘广寒宫’一期工程的目标是:四年内完成核心舱发射与月面组建,实现宇航员首次驻留,开展首批科研任务。”

林启明说出了自己的时间规划。

“四年?”

不少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按照国际上月球探测项目的常规进度,这样的规模至少需要七八年时间,四年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是不是太激进了?

技术风险、工程难度都太大了。”

有人提出顾虑。

“时不我待,我们没有太多时间可以浪费。”

林启明的目光坚定而有力,“我们有‘铸剑’计划整合的全国科研资源,有经过验证的技术路径,更有无数愿意为国家航天事业拼搏的科研人员。

只要我们拧成一股绳,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

这四年,将是我们打破国际航天格局、确立领先地位的关键四年!”

激烈的讨论持续了整整一天,林启明耐心解答了专家们提出的各种技术疑问与风险担忧,最终,这份“四年规划纲要”获得了专项领导小组全体成员的认可,正式启动实施。

“广寒宫”计划以惊人的速度推进着。

一年后,“鹊桥”中继星系统首批三颗卫星由“天龙二号”火箭一箭三星"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6430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