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857890"
["articleid"]=>
string(7) "6159373"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3章"
["content"]=>
string(2516) "站一期工程论证会,在专项领导小组的会议上顺利获得“绿灯”,正式进入筹备阶段。
在一场绝密会议上,林启明站在巨大的全息月图前,月图上清晰标注出“广寒宫”月球科研站的预选地址——月球南极沙克尔顿坑附近。
这里光照条件稳定,且极有可能存在水资源,是建设月球科研站的理想选址。
他没有携带任何演讲稿,目光从容地扫过在场的领导与专家:“各位,‘广寒宫’月球科研站不是科幻构想,而是我们下一代航天人必须实现的目标,更是国家深空探索战略的重要一步。
一期工程,我们将聚焦三个核心方向:生存保障、能源供应、科研布局。”
“首先是生存保障。
我们要在月面验证密闭生态循环系统,确保宇航员在月面的长期生存;同时,利用月壤3D打印技术建造首批半永久性舱体,减少地球物资运输成本,为后续扩建打下基础。
陈念教授团队正在研发的智能自适应材料,将在舱体建造与设备防护中发挥关键作用,这也是材料科学与航天工程的深度融合。”
坐在台下的陈念教授微微颔首,眼中满是干劲。
这些年,在“铸剑”计划的支持下,他的研究团队突破了多项材料技术瓶颈,如今能为月球科研站出力,更是让他倍感荣幸与责任重大。
“其次是能源供应,这是‘广寒宫’能长期运行的基础。
我们将在月面部署大面积柔性太阳能电池阵,利用月球表面的太阳能资源;同时,验证小型核裂变电源的月面应用可行性,解决月球漫长月夜期间的能源供应问题,确保科研站在无光照环境下也能正常运转。”
“最后是科研布局,这是‘广寒宫’的核心价值所在。
一期工程将搭载月基天文观测平台,利用月球无大气干扰的优势开展深空观测;建设月球物理场监测站,研究月球地质结构与空间环境;还将部署月壤水资源原位利用实验装置,探索月面资源开发的可能性,为未来载人登月与深空探测提供技术储备。”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坚定:“而这一切的前提,是‘鹊桥’中继通信导航星座必须率先部署到位。
只有建立起稳定的地月通信与导航链路,才能确保‘广寒宫’与地球的实时"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6430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