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856166"
["articleid"]=>
string(7) "6159180"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2章"
["content"]=>
string(2563) ",城里的阳台太小,种不了。”
妈妈也笑了:“是啊,夏天在院子里搭个凉棚,喝茶聊天,比在城里舒服多了。
就是收拾房子得花不少钱吧?”
“不用花太多,”林晚说,“我攒了点钱,够修房子的。
而且咱们囤的物资都是耐储的,不用经常买,生活费也花不了多少。
租金每个月还有收入,够用了。”
第四步:定计划,分步骤,让“归乡”不突兀当天晚上,一家人坐在客厅里,正式定了“归乡计划”。
林晚把计划写在纸上,分了三步:1. 第一阶段(1个月内):收拾老房。
林晚周末回来收拾杂草、清理杂物;陈屿帮忙换玻璃、加固院墙;爸爸负责联系工人刷墙皮、修水管;妈妈负责采购家具(床、沙发、衣柜),选便宜实用的。
2. 第二阶段(2个月内):搬物资。
林晚把出租屋的物资分批运回老家,先运医疗物资和食品,再运工具和衣物;出租屋挂到中介,租出去,收租金。
3. 第三阶段(3个月内):林晚申请调去镇上的分院,办理手续;父母搬到农村,正式入住,开始种蔬菜、适应农村生活。
“咱们一步一步来,不着急,”林晚说,“要是中间有什么问题,咱们再商量,慢慢来,总能弄好。”
父母看着纸上的计划,条理清晰,步骤明确,没有一点“突兀”的感觉,反而觉得“很踏实”。
爸爸拍了拍林晚的肩:“就按你说的办,爸支持你。”
妈妈也点了点头:“好,妈帮你收拾房子,咱们一起回农村住。”
林晚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她知道,说服父母不是靠“末世预警”,而是靠“实实在在的物资”“清晰的计划”和“看得见的期待”。
只有让父母觉得“回农村住更好、更安全、更舒服”,他们才会真正同意。
第五步:跟陈屿“结盟”,让计划更“靠谱”晚上,林晚给陈屿发了微信:“我爸妈同意回农村住了,咱们的计划可以开始了。
周末我回来收拾老房的杂草,你要是有空,能不能来帮忙换玻璃?”
陈屿很快回复:“没问题,周末我早点过去,我还带了除草机,收拾杂草快。
对了,我已经跟我爸说了,他同意帮咱们加固院墙,用钢筋混凝土,更结实,还能防盗。”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6369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