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851107"
["articleid"]=>
string(7) "6158524"
["chaptername"]=>
string(7) "第2章"
["content"]=>
string(2508) "”然后掏出手机,对着遗像拍了张照,发了条朋友圈:“今天天气不错,来送别一位长辈。”
场景二:“共享”的隐私林薇第一次去张默家,发现他的电脑屏幕是亮着的,页面停留在她的微博主页——她三年前发的自拍下面,被他用红色批注标着:“这里滤镜太重,显脸大”“这件衣服颜色老气,不适合你”。
更让她头皮发麻的是,他的书架上摆着一个“恋爱档案盒”,里面有她随手丢的奶茶杯吸管、聊天记录截图打印件、甚至她某次感冒时擦鼻子的纸巾(被他用塑料袋单独包装,贴标签:“林薇生病时的纸巾,2024.3.15”)。
“这些……是什么?”
林薇声音发颤。
张默一脸得意:“这是我们爱情的见证啊!
等老了拿出来看,多有意义。”
场景三:十个月一次的“聊天”他们的聊天频率,精准得像月经周期——平均每10个月“深度交流”一次。
第一次是确认关系时,张默发来一条500字的消息,标题是《关于确立恋爱关系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分点论述了“双方年龄匹配度”“家庭背景相似度”“未来子女教育规划”,最后一句是:“综上,建议尝试交往。”
第二次是订婚前夕,张默突然约她在公园见面。
林薇以为他要浪漫告白,结果他从背包里掏出一个计算器,边按边念:“我们认识302天,见面12次,你主动发消息87条,我主动23条,通话时长总计1小时23分钟。
数据显示,我们的互动效率符合普通情侣标准,可以进入订婚流程。”
林薇看着他镜片后毫无波澜的眼睛,突然笑了——原来她在他的世界里,只是一串冰冷的数字。
第三章:退婚的导火索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订婚宴前的“宾客名单事件”。
张默把打印好的名单递给林薇,上面用红笔圈出了十几个名字,旁边写着“禁止邀请”。
林薇一看,全是她的闺蜜和发小。
“为什么不让她们来?”
“她们会捣乱。”
张默一脸严肃,“上次你生日聚会,那个穿黄色裙子的女生(林薇最好的朋友),一直对你挤眉弄眼,肯定对你有意思,我不允许她出现在我们的订婚宴上。”
“她是我闺蜜!
而且她有男"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6185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