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804058" ["articleid"]=> string(7) "6149947"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0章" ["content"]=> string(3833) "
其二,需立‘连坐’之法。若某一部落于互市期间劫掠,则立即停止与该部落及其盟友部落所有互市,并严惩不贷。使其一部落之行,牵连全部落之利,内部自生制衡。
其三,边军需保持精锐,随时可进行精准报复性打击,让其深知寇掠之代价,远高于互市之所得。
如此,恩威并施,方能使贪利者渐生忌惮,最终权衡利弊,觉寇掠不如互市之安稳长久。此非一蹴而就,然持之以恒,其效自显。”
他不仅回答了问题,更提出了一套具体的管理和制衡机制,思路清晰,考虑周详,绝非纸上谈兵。
那提问的官员闻言,一时语塞,只得冷哼一声,不再言语。
又一位官员紧接着问道:
“江公子主张建精锐舟师以靖海疆,然打造战船、训练水手、日常巡弋,靡费甚巨。如今国库并非充盈,钱粮从何而来?莫非又要增加百姓赋税?”
此问关乎财政,更为实际。
江琰从容应对:
“大人所虑极是。学生以为,其资可取自于海。
其一,可扩大市舶司,鼓励海商,对出海贸易之商船收取关税,此项收入可专项用于水师建设,此所谓‘以海养海’。
其二,可效仿古人‘屯田’之法,于水师驻防之地,拨予军户田地或鼓励他们参与渔业,亦可减轻朝廷负担。
其三,可诏令沿海富商大族捐资助饷,许其立碑扬名或给予其子弟入仕之些许便利,共保海疆,亦是保其自身商路平安。开源节流,多方筹措,未必需要增加内地百姓赋税。”
他的回答再次展现了对实务的理解,提出的方案兼具可行性与创造性,让不少中立官员暗暗点头。
随后,又有几位官员从四书五经中抽取了一些偏僻章句或疑难经义进行考问,江琰皆能对答如流,阐释精当,显示出了极其扎实的学问根基。
至此,关于策论与经义的考教,已无人能再提出质疑。
江琰的才学,已然得到了最严苛的验证。
龙椅上的景隆帝一直静静听着,眼中欣赏之色愈浓。
此时,他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味:
“江琰,你试卷之上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藻清丽,意境高远,朕与诸位爱卿皆已品鉴。然诗词之道,贵在真情与才思。朕今日便考考你这即景赋诗之能。”
他目光扫过殿外:“如今虽非隆冬,然朕心有所感。你便以这‘雪’为题,当场作诗词一首,让朕与众卿再开开眼界。”
江琰心中也是微微一紧,但旋即定下神来,脑中瞬间便浮现出一首千古绝唱。
并非他不会作诗,但如此短时间内,也难作出上好佳句。
前面已经展示了才能,既如此,那便再用一首词为自己扬名吧。
他假意蹙眉沉思片刻,仿佛在酝酿情绪,实则是在回忆词句。
约莫十数息后,他抬起头,目光清亮,朗声吟诵,声音在金殿之中回荡: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穹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魏祖,稍逊风骚。
一代枭雄,西楚霸王,空负拔山盖世豪。
俱往矣,数明清盛世,还看今朝。”
一词吟罢,满殿死寂!落针可闻!
这首词气势之磅礴,格局之恢宏,意境之壮阔,完全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4930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