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804043" ["articleid"]=> string(7) "6149947"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6章" ["content"]=> string(3730) "

一位官员不吝称赞。

但主考官、礼部侍郎李文渊沉吟良久后,却道:

“此策论确实才华横溢,见识超群。然,其策虽高,部分举措却略显…不切实际。如扩大边贸以羁縻辽蒙,其效虽佳,然非一日之功,且需国力强盛、边将得力为前提;又如组建精锐舟师清剿海寇,所需银钱、战船、良将几何?非朝廷短期内可速成。再者,农业乃我大宋根本,若是鼓励通商,那百姓岂不都争先效仿,田地又该如何?其论重于‘当为’,稍欠‘如何切实可为’之深思。可谓志大而略疏。”

众考官仔细回味,皆觉此言切中肯綮。

江琰的策论如同一位目光远大的战略家所绘的蓝图,虽也有举措,但实现路径上的具体荆棘与险阻,考虑得稍欠火候。

而另一份卷子,其观点虽不如江琰那般奇崛夺目,却胜在沉稳老辣,步步为营。

该卷同样认可边防与民生相辅相成,但提出的策略更为务。

于北境,主张精选良将、加固关键堡寨、推广军屯以省粮饷。

于东南,则建议完善保甲制度、鼓励沿海大族自募乡勇协防、加强出海限制以断海盗补给。

于西南,与江琰所言差不多,教化为主,威慑为辅,恩威并施。

通篇下来,无一不是基于当前朝廷财力、物力、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的最优解,可操作性极强。

“此卷策略,或许无惊世之论,却如老吏断案,字字扎实,句句可行。于国于民,裨益更切实际。”李大人评价道。

最终,经诸位考官反复评议权衡,认为后一份答卷更契合当下实情,且文笔老练,论证严密,故定为解元。

而江琰的答卷则因其无可否认的才华、超群的见识,虽实操性稍逊,但仍有许多切实可行之措,被定为亚元。

在最后的诗赋审阅中,考官们对江琰卷中那首题为《明月几时有》的词作,更是惊为天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开头便是不凡!”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妙啊!情理交融,意境超逸,此词一出,今后中秋词可谓绝唱矣!”

“词风清旷,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此子诗才,竟也如此绝世!”

这首“作弊”而来的千古绝唱,彻底征服了所有考官,让他们对江琰的排名再无任何异议,甚至觉得亚元之位,都有些委屈了这惊世诗才。

可没办法,算术和诗词歌赋是三场考试中,最不重要的。

等待放榜的日子,江琰过得颇为平静。

每日里仍是看书、习字,偶尔江世贤找他来指点功课,或是跟着陈师傅练练武。

当然,当日考试结束大睡一场后,他还给苏晚意写了一封信。

信中并未提及考试详情,只略说了些汴京秋色,问候苏家长辈安康。

但在信末,他笔锋一顿,将那份中秋之夜因思念而悄然袭来的心绪,化用了一句并未写明出处、也尚未流传于世的词:

“此地秋色渐深,忽忆西湖月夜。虽相隔千里,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句,或可聊寄心绪。望自珍重。”

他将这份含蓄的思念封入信封,命人送往杭州。

想象着她读到时的神情,嘴角不禁泛起一丝温柔的笑意。

九月初五,放榜日。

天未亮,开封府贡院外已是人头攒动。

忠勇侯府派出的下人挤在人群中,翘首以盼。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4930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