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786901"
["articleid"]=>
string(7) "6147360"
["chaptername"]=>
string(7) "第6章"
["content"]=>
string(2452) "所需的营养,同时排出代谢废物。
如果这种共振被打破,人体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比如现代人常见的“熬夜”,本质上是人为地让人体能量频率与地球能量周期脱节:夜晚本该是人体能量频率降低、进入修复的阶段,却因为熬夜(如刷手机、工作),强行让能量频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导致人体无法与地球夜晚的低频能量场共振,既无法有效修复身体,也无法正常排出负面能量。
长期如此,就会出现睡眠紊乱、免疫力下降、情绪焦虑等问题——这就像一台本该按照“白天运转、夜晚保养”节奏工作的机器,强行让它24小时运转,最终必然会出现故障。
而“倒时差”的原理也与此类似:当人从一个时区飞到另一个时区时,人体的生物钟(能量周期)还停留在原来的时区,与新时区的地球能量周期不同步,导致共振失衡,进而出现头晕、恶心、失眠等症状,直到人体的能量频率逐渐调整到与新时区的能量周期一致,时差反应才会消失。
除了昼夜节律,人体的能量共振还体现在“季节变化”上,这与中医所说的“天人相应”理念高度契合。
中医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宇宙(自然界)的能量变化规律,而人体的能量变化也应顺应这一规律,与季节能量频率共振,才能保持健康。
比如春天,自然界的能量逐渐复苏、上升,草木发芽、万物生长,此时人体的能量也应随之“生发”,因此要多外出活动、早睡早起,让身体的能量频率与春天的“生发能量”共振,促进气血流通;夏天,自然界的能量达到鼎盛,阳光充足、温度较高,此时人体的能量也应随之“旺盛”,可以适当增加活动量,通过出汗排出体内的湿气(负面能量),与夏天的“旺盛能量”共振;秋天,自然界的能量逐渐收敛、下降,草木凋零、果实成熟,此时人体的能量也应随之“收敛”,减少剧烈运动,多吃润肺的食物,让身体的能量逐渐储存起来,与秋天的“收敛能量”共振;冬天,自然界的能量进入休眠、储存状态,天寒地冻、万物蛰伏,此时人体的能量也应随之“潜藏”,早睡晚起、注意保暖,减少能量消耗,与"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4376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