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786887"
["articleid"]=>
string(7) "6147360"
["chaptername"]=>
string(7) "第4章"
["content"]=>
string(2470) "冰川,被那里的藻类吸收,再次转化为有机物——人体的每一次呼吸,都是在与宇宙进行一次“跨时空的能量握手”,我们从未真正“拥有”能量,只是能量在宇宙与人体之间流转的“中转站”。
除了物质层面的能量交换,人体与宇宙还存在着“场能”层面的互动,这一点在“电磁能量”的关联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宇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电磁场”:地球有地磁场,保护着地球生命免受宇宙射线的伤害;太阳会释放太阳风(带电粒子流),形成太阳磁场;甚至遥远的星系,也会通过自身的旋转,产生强大的磁场。
而人体也拥有自己的“生物电磁场”:心脏跳动会产生心磁场,大脑活动会产生脑磁场,肌肉收缩会产生肌磁场——这些生物电磁场虽然强度远低于宇宙电磁场,却会与宇宙电磁场产生“共振”,就像收音机调准频率后,能接收到远方的信号一样。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体的生物电磁场频率,会受到宇宙电磁场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比如地磁场的微小波动(称为“地磁暴”),会影响人体的睡眠质量:当地磁暴发生时,人体的脑电波频率会变得紊乱,导致入睡困难、睡眠变浅,甚至出现失眠;同时,心磁场也会受到影响,心率变异性降低,容易引发心慌、焦虑等情绪。
这是因为人体的生物电磁场,本质上是宇宙电磁场的“微观延伸”,当宇宙电磁场发生变化时,人体这个“微小电磁场”无法完全隔绝外界的影响,只能通过调整自身的频率,来适应宇宙电磁场的变化——这种“适应”,本质上就是人体与宇宙场能的一种“动态平衡”。
更神奇的是,人体不仅能被动接受宇宙场能的影响,还能主动与宇宙场能产生“同频共振”。
比如瑜伽中的“冥想”、中医中的“站桩”,本质上都是通过调整呼吸、放松身体、专注意念,让人体的生物电磁场频率,逐渐与宇宙电磁场的频率趋于一致。
研究人员通过脑电仪监测发现,当人进入深度冥想状态时,大脑会产生“阿尔法波”(频率为8-13赫兹),而这种频率,与地球电离层的共振频率(约8赫兹,称为“舒曼共振”)高度吻合。
舒曼共"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4376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