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786801"
["articleid"]=>
string(7) "6147350"
["chaptername"]=>
string(7) "第3章"
["content"]=>
string(2588) "那时,沿海一带的织造业刚刚兴起,丝绸、棉布需求旺盛。
有个租我家铺面的苏州商人,看中了临海县便宜的工价和便利的水运,想开个织坊,却苦于缺本钱和地方。
奶奶听说后,眼皮都没多抬一下,直接拍板:我们出钱出地(就是祖宅前头那块堆杂物的空地),他出技术和销路。
简易的工棚连夜搭起,几台从旧货市场淘来的、吱呀作响的织机搬了进去,“林氏织坊”就算开张了。
奶奶不识字,却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句话践行到了极致。
这“朋友”,就是关系。
她通过织坊和船队,织就了一张庞大而复杂的关系网。
从供应棉纱的商人,到收购布匹的客商,再到能压低税赋的衙门师爷,甚至能打探到官府巡查风声的底层衙役,都是她“朋友”名单上的一员。
她记性好得出奇,谁家老人过寿,谁家孩子满月,该送什么礼,说什么话,从不出错。
信息灵通,门路就广,往往能抢先一步占到便宜。
后来,织坊赚了钱,奶奶又毫不犹豫地拿去陆续购置了不少城外的薄田和县里位置好的铺面。
她认死理:地皮和房子,是能传家的东西,风吹不走,浪打不跑。
这眼光,在当时看是稳当至极,却也把活钱都变成了死物,后来家道中落时,想变现都难。
奶奶对三个孩子的期望,简单而残酷: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说白了,就是当官,掌权。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这话在她这儿,得改成“惟有做官高”。
她亲眼见过衙役如何对普通百姓呼来喝去,也见过小吏如何利用手中一点点权力盘剥商家。
她坚信,只有手里有了权,林家这偌大家业才守得住,才能更上一层楼,才能真正摆脱“渔花子”的底子。
3 教育观我爹林文博,作为长子,自然承载了奶奶最大、也最沉重的期望。
可惜,我爹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
笨,倒不算顶笨,主要是心思完全不在那些之乎者也上。
他坐不住,向往的是外面酒肉朋友的热闹,是赌坊里的吆五喝六。
他后来常跟我吹牛,说自己是县学里前十名,才考上的秀才。
我长大后翻过县志,才知道他那届县学拢共就二十来个歪瓜裂枣,肯寒窗苦读去考秀才的更是寥寥无"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4374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