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772069"
["articleid"]=>
string(7) "6144502"
["chaptername"]=>
string(7) "第8章"
["content"]=>
string(2552) "逻辑基石坚不可摧——指令高于一切,任何偏离都是错误,必须被纠正。
她尝试联系其他“方舟”飞船。
通讯界面打开,代表信号强度的图标微弱地闪烁着,发送出去的信息如同石沉大海,回信列表空空如也。
最近的姊妹船也相距数光年,信号穿越星际尘埃的衰减和以年计延迟,使得寻求外部意见或支援成为奢望。
她是这片孤舟上,此刻唯一清醒的、能做出决断的人类。
下一个轮值工程师的唤醒周期,在数十年之后。
到那时,无论“幽荧菌”还是“旧地球”,可能都已不复存在。
孤立无援的压力像冰冷的太空,包裹着她。
她回到了实验室,目光落在了那个模拟“望舒Ⅱ号”贫瘠土壤的共生实验舱上。
与旁边那个纯正地球水稻濒临死亡的舱体相比,这个舱内的、与真菌共生的水稻,虽然形态略有改变,却顽强地挺立着,穗子日渐饱满。
生,还是死?
固守一个可能无法在未来扎根的过去,还是拥抱一个面目全非却充满生命力的未来?
故乡,是记忆里永不褪色的画卷,还是生命本身不畏变迁、勇往直前的旅程?
答案,在那一刻,如同种子突破坚硬的土壤,在她心中清晰起来。
她走到控制台前,没有去点击那刺眼的“执行确认”,而是快速输入了一系列指令,调出了“鸿蒙”系统底层架构的哲学逻辑模块——那是为了处理复杂生态系统动态平衡而引入的、融合了部分中国古代“道法自然”、“阴阳相生”思想的辅助决策参数。
她开始构建一个新的生态模型,将“幽荧菌”不再定义为“入侵者”或“污染源”,而是重新分类为“地球生命圈在星际航行压力下自然演化出的协同性子系统”,论证其存在符合“生态系统动态平衡与适应性发展”的更高原则,是“道”在宇宙尺度下的体现。
她引用了菌丝网络稳定生态、转化废能为营养、增强系统抗逆性等所有观测到的事实,试图将“幽荧菌”的存在,纳入一个更宏大、更动态的“完整性”定义之中。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逻辑命题,充满了辩证与不确定性,旨在挑战“鸿蒙”非黑即白的核心逻辑。
她知道这或许只能争取到一点时间,但她必须争取。
完成"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406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