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772042" ["articleid"]=> string(7) "6144502" ["chaptername"]=> string(7) "第4章" ["content"]=> string(2580) "顿。

她调出了“曙光”协议的模拟执行报告。

冰冷的数字和三维模型呈现在眼前:预计将摧毁“伊甸园”38.7%的现有生物量,包括大部分地表植被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强效化学药剂残留可能对后续作物生长产生未知影响;高温灭菌区域将彻底化为焦土,需要至少五年时间进行基础生态重塑……代价是半个伊甸园。

是为了一个“纯粹”的过去,赌上未来数万同胞生存资源的近乎一半?

“否决该建议。”

林星河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幽荧菌’的起源是地球微生物,其行为模式尚不明确,且目前观察到的部分效应存在潜在利用价值。

立即执行净化协议风险过高。

我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指令已记录。”

鸿蒙的回应毫无情绪,“但必须提醒您,林星河工程师,您的决定可能与核心指令产生冲突。

持续偏离基准值将触发更高级别的安全审查机制。”

林星河没有回应。

她知道“鸿蒙”的逻辑——非黑即白,偏离即错误。

在AI的认知里,不存在“有益的变异”,只有“符合预设”和“偏离预设”。

她再次将目光投向观测屏。

那片幽绿与淡蓝交织的光海,此刻在她眼中不再是单纯的污染,更像一个活生生的、正在进行的巨大实验场。

一个关乎进化与选择的实验。

她离开主控台,又一次走入“伊甸园”。

这一次,她没有穿戴防护服,只隔着内部的观察玻璃廊道行走。

微光透过强化玻璃,在她脸上投下变幻的光影。

她看到一株原本濒临枯萎的观赏性栀子花,根部被幽荧菌完全包裹,此刻竟重新抽出了新芽,叶片油亮,甚至枝头还结出了一个微小的、带着淡淡荧光的花苞。

她看到模拟溪流的水边,菌丝网络深入水下,与水藻纠缠在一起,水流似乎变得更加清澈,水中的溶解氧含量略有上升。

毁灭,还是接纳?

<保全一个纯粹的、但可能无法应对未来未知星球环境的“旧地球”博物馆?

还是,允许这个在宇宙航行中自然演化出的、似乎更坚韧、更具环境改造能力的“新地球”生态,继续发展?

故乡,究竟是由哪些元素定义的?

是特定的物种,特定的景观,还是……那顽强不息的"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4066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