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771031" ["articleid"]=> string(7) "6144407" ["chaptername"]=> string(7) "第8章" ["content"]=> string(2506) "己编写或改良的网络分析工具,对“星海漫游者”发布的所有图片和视频元数据进行系统性扫描。

结果在意料之中:绝大部分原创内容的EXIF等信息都被专业软件彻底抹除,干净得像刚刚格式化过的硬盘。

然而,在追溯其最早期的几条动态时,一张看似随意分享的、在咖啡馆角落拍摄的照片引起了他的注意。

照片焦点是一本摊开的哲学书籍和一杯拉花拿铁。

林浩轩动用图像增强软件,对咖啡杯壁的微弱反光进行了超分辨率处理和数据还原。

经过数小时的努力,一段极其模糊、扭曲的字符序列隐约显现出来。

通过比对已知的全球Wi-Fi网络标识符前缀库,他高度怀疑这串字符与某个境外大都市连锁咖啡馆的公共网络登录码格式高度吻合。

这并非铁证,却像在迷雾中看到了一闪而过的路标,指向了某个特定的方向。

接下来是更庞大、更繁琐的工作。

他编写了定向爬虫程序,以“星海漫游者”的核心账号为根节点,对其评论区进行深度抓取。

他设定了多层筛选条件:不仅关注互动频率和观点倾向,更重点标记那些个人资料透露出工作单位涉及航空航天、信息通信、尖端材料、生物科技等敏感领域,或者地理位置靠近重要科研院所、国防军工单位的账号。

接下来的几天,林浩轩几乎泡在宿舍和实验室,对着屏幕上瀑布般流淌的数据,进行交叉比对和关联分析。

昼夜颠倒的努力,终于让一个潜藏在水下的网络初现端倪。

他发现,有数十个活跃账号,不仅频繁、热情地回应“星海漫游者”的每一个观点,彼此之间也形成了紧密的互动小圈子。

他们的讨论话题,逐渐从对博主“深刻见解”的崇拜,蔓延到对自身现实工作的抱怨、对薪资待遇的不满、对职业前景的悲观,进而发展到私下交流一些虽非核心机密、但属于内部流通的工作动态、项目氛围,甚至开始流露出对所谓“外部世界更先进科研环境”和“更自由学术氛围”的不切实际的向往。

其中一个ID为“数据民工”的账号,在一条抱怨项目压力大、回报低的评论下,收到了“星海漫游者”长达数行的私信回复。

公开可见的只是几句温暖"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406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