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770953"
["articleid"]=>
string(7) "6144407"
["chaptername"]=>
string(7) "第2章"
["content"]=>
string(2542) "片背景,或者提及一些非公开领域的研究方向,用语精准得不像是业余爱好者。
“太‘完美’了,完美得像一个精心设计的产品。”
林浩轩在心里嘀咕。
他决定做点什么。
第二章:疑踪林浩轩启动了他的笔记本电脑,打开几个专业的网络分析工具。
他知道,直接追踪一个精心伪装过的网络身份难度极大,且容易打草惊蛇。
他决定从公开信息和侧面数据入手。
他首先对“星海漫游者”发布的每一张图片、每一段视频进行了反向图片搜索和元数据分析。
结果如他所料,绝大部分原创内容都经过精心处理,抹去了可追溯的设备信息和地理位置数据。
但百密一疏,在一张早期发布的、看似随手拍的咖啡馆角落照片里,他通过放大镜软件,在咖啡杯的模糊反光中,识别出了一小段极其模糊的字符,经过图像增强处理,疑似是某个境外城市连锁咖啡馆的Wi-Fi登录码前缀。
这并不能证明什么,但加深了他的怀疑。
接着,他利用爬虫程序,对“星海漫游者”账号下的海量评论进行了抓取和分析。
他设定了关键词,重点关注那些互动频繁、观点极端,且个人资料显示为国内,尤其是涉及科研院所、军工单位、政府机关或敏感行业的账号。
几天几夜不眠不休的数据挖掘和交叉比对,一个模糊的轮廓逐渐浮现。
林浩轩发现,有几十个活跃账号,不仅在“星海漫游者”的评论区积极附和,彼此之间也存在密切互动,形成了一个看不见的圈子。
他们的话题,逐渐从对博主观点的赞同,转向了对现实工作的抱怨、对接触到的一些非涉密但敏感信息的私下交流,甚至隐约流露出对“外部世界”的向往。
其中一个名为“数据民工”的账号,在抱怨了单位薪资和晋升体系后,曾收到“星海漫游者”的私信回复,内容看似是安慰和鼓励,但林浩轩通过语义分析,发现其中包含了试探性的、关于其工作内容的询问。
林浩轩的心沉了下去。
这不再是简单的意识形态渗透,而是有目标、有步骤的策反行为。
“星海漫游者”就像一只潜伏在网上的蜘蛛,通过编织精致的思想陷阱和情感纽带,筛选、接近、并试图控制那些内心有"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406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