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763229" ["articleid"]=> string(7) "6142838"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4章" ["content"]=> string(2554) "存在过。

不久后,有在沅水下游沙滩上捡拾柴火的渔民,在淤泥中发现了一面布满绿锈的铜铃。

铃铛在水中浸泡多时,却并未被冲走,反而半埋在沙石中,显得格外突兀。

渔民将它拾起,擦拭干净,发现铃内壁上,有人用尖锐之物,刻下了一行细小却清晰的字迹——“卫国、知秋,一九六九。”

铃舌已经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朵用不知名白色材质填充、牢牢嵌入铃身内部的五瓣花。

花心处,并非平滑,而是清晰地烙印着两个相互交叠的、深深的牙印。

那姿态,亲密而绝望,仿佛是两个人在生命最后一刻,留下的、永恒凝固的吻。

拾到铃铛的渔民觉得稀奇,想摇响它,却发现无论用多大的力气,铃铛都寂然无声,仿佛内部的共鸣结构已被某种力量彻底破坏。

他将铃铛带回家,挂在了自家堂屋的房梁上。

当天夜里,熟睡的村民都被一阵若有若无的歌声惊醒。

那歌声缥缈,随风而来,唱的明明是江南婉转的《茉莉花》,但所用的调子,却是湘西深山裡那种凄凉悲怆的丧歌腔调。

更诡异的是,那歌声的尾音里,似乎还夹杂着隐隐约约的、女子空灵的笑声,让人毛骨悚然。

第二天清晨,好奇的邻居发现,那户拾铃的人家,门户大开,里面寂静无声。

进去查看,只见一家七口,男女老少,全部倒在屋中,气息全无。

他们的死状,与当初峡谷里那头被掏空的水牛一模一样——全身血肉内脏消失,只剩下一张完整的人皮,松垮地蒙在骨架之上,空洞地铺在地上,像七个被吹鼓起来的、等待放飞的人形风筝。

他们的眼睛,却都完好无损,被端正地摆放在各自头颅的前方,瞳孔空洞,齐刷刷地朝向窗外天空中,那轮尚未隐去的、苍白的月亮。

14 花船情歌再后来,岁月流转,时代的浪潮冲刷着古老的记忆。

湘西大地上的赶尸人彻底成为了历史的尘埃,只存在于老人们的闲谈和志怪小说之中。

落花洞女的传说,也渐渐褪色,变成了一个真假难辨、用来吓唬小孩子的遥远故事。

只有那些常年漂泊在沅水上的老船工们,还会在酒酣耳热之后,带着几分敬畏,低声讲述着一个秘而不宣的见闻。

他们说,每年的霜"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378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