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760206"
["articleid"]=>
string(7) "6142392"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3章"
["content"]=>
string(2630) ",我们发现了一个被遗忘的牛皮纸袋。
纸袋上,同样印着“‘恒春’生态建筑实验项目”的字样。
我们迫不及待地打开。
里面,是几张泛黄的建筑蓝图,和一份厚厚的项目报告。
真相,就以一种冰冷而残忍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栋“恒春楼”,根本不是什么普通的居民楼。
它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个激进而失败的建筑实验品。
开发商妄图打造一个完全不需要空调,就能实现冬暖夏凉的“未来建筑”。
其核心,就是我们在设备间看到的那个“地源热泵循环系统”。
但就像顾言猜测的那样,这个系统存在着致命的设计缺陷。
它的散热端出了问题,无法有效散热。
导致整栋楼的热量不断聚集,无法排出。
如果不加以控制,聚集的热量会让大楼的温度持续升高,最终引发电路老化、管道变形,甚至……结构性崩溃。
而唯一的“泄压阀”,和那个残缺的“散热终端”。
就是顶楼,我住的那间公寓。
蓝图上清晰地标示着,无数细密的特种管道,像毛细血管一样,从大楼的每一户延伸出来,最终汇集到顶楼的墙壁、天花板和地板里。
这间公寓,通过特殊的建筑材料和管道设计,被强制性地改造成了一个“吸热核心”。
它的唯一作用,就是吸收整栋楼产生的废热。
报告的最后一页,用一种毫无感情的,打印出来的宋体字写着结论。
为维持‘恒春’系统基础稳定运行,顶层单元需保持‘低居住密度’,或引入‘高耐寒性居住者’作为生物冷却介质。
生物冷却介质。
我看着这六个字,感觉全身的血液都冻僵了。
原来,在他们眼里,我不是人。
我只是一个会呼吸的,有温度的,用来给这栋破楼降温的“介质”。
报告的附件里,还夹着几份租户的健康报告和提前解约申请。
张三,男,32岁,居住6个月,不明原因的免疫力低下,慢性支气管炎。
李四,女,28岁,居住4个月,严重内分泌失调,重度贫血。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被摧毁的健康身体。
而他们的结局,都是“提前解约,押金不退”。
我和顾言对视一眼,都在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无法遏制的愤怒。
“王衡。”
顾言吐出两个字,“他"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3675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