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755660"
["articleid"]=>
string(7) "6141777"
["chaptername"]=>
string(7) "第8章"
["content"]=>
string(2636) "爱的渴望,早已深植于骨髓,从未因恨意而真正消失。
他后悔了。
身为国君,金口玉言,誓言既出,岂能轻易反悔?
这关乎他的威信,关乎礼法,关乎他在臣民心中的形象。
他不能让人看到一个出尔反尔的君主。
这种悔意与君威的冲突,啃噬着他的内心。
他变得愈发沉默,眉宇间常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阴郁。
朝臣们只当国君是因国事操劳,唯有祭仲等少数几位老臣,隐约察觉到了什么,却也不敢轻易提及那桩宫廷禁忌。
9 颍考叔的智慧颍谷,地处郑国边境,虽非繁华之地,但在镇守此地的官员颍考叔治理下,倒也民生安泰,秩序井然。
这一日,颍考叔正在官署处理公务,忽有家老从新郑归来,带回了国君流放生母于城颍,并立下“黄泉之誓”的消息。
家老讲述时,语气中带着唏嘘。
颍考叔听罢,放下手中的竹简,久久不语。
他走到窗边,望着远处自己亲自督导百姓开垦的田地,眉头微蹙。
他是个至孝之人,侍奉老母极尽周到。
同时,他也是一个精明干练的官员,深谙人情世故,更明白“孝道”在治国理政中的分量。
国君此举,虽是盛怒之下所为,但长久下去,必损其仁孝之名,于国于己,皆为不利。
“国君……怕是已经后悔了。”
颍考叔喃喃自语。
他了解庄公,那不是一个一味暴戾的君主,其心思深沉,权衡利弊是其长处。
如今国内已定,冷静下来,想起母子人伦,焉能不悔?
只是君无戏言,缺少一个合适的台阶罢了。
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心中逐渐成型。
数日后,颍考叔向宫中递上奏表,言及颍谷之地今年风调雨顺,颇有产出,特备下当地特产,欲进献给国君。
很快,许可的诏令便下来了。
进入新郑宫殿,颍考叔依礼参拜。
他带来的并非什么奇珍异宝,无非是些颍谷的谷物、山珍和几只精心挑选的肥硕野禽,但其态度恭敬,言辞恳切,彰显着对国君的忠诚与对封地事务的用心。
庄公对这位治理边地有功的官员颇为赏识,见其态度恭谨,心中喜悦,便命人设下小宴,款待颍考叔。
宴席之上,肴馔精美。
尤其是一鼎炖肉,香气扑鼻,令人食欲大动。
庄公热情地让侍从为颍考叔添肉劝餐。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3511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