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755650"
["articleid"]=>
string(7) "6141777"
["chaptername"]=>
string(7) "第3章"
["content"]=>
string(2714) "弱地吩咐。
片刻后,身着朝服的大夫祭仲快步走进,跪在榻前:“主君有何吩咐?”
武公的目光在两个儿子之间游移,最后停在寤生身上:“朕时日无多。
寤生虽年少,但沉稳有度,可继大统。
望卿等尽心辅佐...”“夫君!”
武姜突然打断,“段儿虽年幼,但聪慧过人,武艺出众。
不如...”武公摇头,声音虽轻却不容置疑:“嫡长子继位,周礼如此。
不必再议。”
武姜咬住下唇,不再说话。
段不安地看向母亲,又看看兄长,似乎不明白这场争执的含义。
三日后,郑武公薨。
十七岁的寤生继位,是为郑庄公。
即位大典后的第十天,庄公正在偏殿处理政务,内侍禀报武姜求见。
“母亲。”
庄公起身相迎。
武姜今日穿着素服,发间没有任何饰物,更显得面色苍白。
她屏退左右,直截了当地开口:“你既已继位,该为你弟弟考虑个封地。”
庄公恭敬地说:“母亲觉得何处合适?”
“制邑。”
武姜吐出两个字。
庄公微微一怔。
制邑是郑国北部险要之地,三面环山,易守难攻,更是通往成周的要道。
先君在世时曾多次强调此地的重要性。
“母亲,”庄公斟酌着用词,“制邑地势险峻,先朝虢叔就死在那里。
恐怕...不太吉利。
若是其他地方,但凭母亲选择。”
武姜沉默片刻:“那就京城吧。”
这一次,庄公没有反对:“就依母亲。”
4 京城的太叔京城郊外,旌旗招展。
年轻的段站在新建的阅兵台上,望着台下整齐列队的士兵。
阳光照在他崭新的甲胄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他被封为京城太叔已经半年,这座城池比他想象中还要繁华。
“太叔,”京城尹上前禀报,“按照您的吩咐,城墙又加高了三尺。”
段满意地点头。
他很喜欢“太叔”这个称呼,既显尊贵,又暗示着他与国君的特殊关系。
母亲说得对,哥哥欠他的何止一座城池?
若不是那个该死的“寤生”,现在坐在新郑宫殿里的本该是他。
新郑殿外,祭仲求见。
“主公!”
祭仲顾不上行礼,“京城城墙高百雉,超过先王礼制。
让太叔居住在那里,恐怕是养虎为患啊!”
庄公看着案上的地图,京城的位置被朱笔圈出。
那里不仅是郑国大"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351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