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750336" ["articleid"]=> string(7) "6140508"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0章" ["content"]=> string(2672) "打开大门。

而门后的风景,似乎比我想象的还要广阔。

5接下来的日子像上了发条般向前飞奔。

自从接了出版社的插画项目,又和苏蔓合作了几个设计案,我的时间被切割成一块块精确的拼图。

白天在赶稿,晚上陪小浩两小时,周末固定留出一天给家庭——虽然,这个“家庭”的形式已经和过去大不相同。

周明伟的态度,在这半年里经历了微妙的地震。

起初是强烈的不适应。

他会在我加班晚归时,打来电话质问:“几点了?

这个家对你来说就是旅馆吗?”

我一边修改画稿,一边平静回应:“以前你应酬晚归时,我也是这样等你的。

将心比心。”

电话那头沉默了。

后来,他开始学着适应。

我书桌上有本《儿童心理学》,不知何时跑到了他的床头柜。

冰箱上贴着我写的“家庭事务分工表”,他居然真的会照着做,虽然洗碗经常需要返工。

最让我惊讶的是小浩。

也许是发现哭闹再也无法让我放下工作飞奔而去,也许是周明伟开始花时间真正陪伴他——不是敷衍地给个iPad,而是一起搭积木、读绘本、甚至笨手笨脚地做手工。

某个周末的傍晚,我结束视频会议从书房出来,看见父子俩头碰头地在研究一个机器人模型。

“妈妈!”

小浩举着作品跑过来,脸上是从未有过的成就感,“你看!

我和爸爸一起做的!”

那一刻,我心里有什么坚冰融化了。

改变最大的,其实是周明伟。

他开始准时下班回家做晚饭——虽然翻来覆去就会那几样。

他会在我赶稿的深夜,默默热一杯牛奶放在我手边。

最重要的是,他看我的眼神里,重新有了尊重。

这种尊重,不是施舍,而是对一个独立个体的认可。

转机发生在一个雨夜。

我新接的项目遇到瓶颈,在书房改稿到凌晨。

推开房门时,发现周明伟还坐在客厅沙发上。

“我们谈谈吧。”

他说。

<我们坐在阳台上,夜雨敲打着玻璃。

他开口的第一句话是:“对不起。”

我愣住了。

“这半年,我看着你一点点发光,”他望着雨幕,声音很轻,“才明白自己以前有多混蛋。

我把你的付出当作理所当然……甚至觉得,你待在家里很轻松。”

“直到我自己又当爹又"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334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