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739252" ["articleid"]=> string(7) "6138692"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2章" ["content"]=> string(6953) "

当赵娜的汇报传来时,袁军正带领治安小队处理完一起儿童走失事件,3 岁的小男孩因好奇脱离家长视线,在通道内迷路,治安队员通过 “全船人员定位系统” 快速找到孩子,安全送回家长身边。

“防御小队原地待命,持续监测外部环境;登陆预备小队开始调试登陆舱的‘重力模拟装置’,确保参数符合未来登陆要求。” 袁军的指令清晰有力,30 人的战斗组像一台精密的机器,有条不紊地守护着飞船的安全。

医疗舱内弥漫着柔和的灯光,却同样绷紧了一根弦 —— 启航当天,医疗组要为飞船上最小的船员做首次 “微重力环境适应体检”。

星舟的父母是生态组的研究员,为了让孩子能在比邻星长大,他们毅然选择带着新生儿启航。

“体温 36.8℃,心率 135 次 / 分,呼吸 40 次 / 分,基础指标正常。” 护士小刘一边报数,一边将数据输入医疗系统。

医疗组负责人赵医生则拿着特制的 “微重力骨骼监测仪”,轻轻贴在星舟的小腿上,这台仪器能通过超声波检测婴儿骨骼的钙密度,判断微重力是否影响骨骼发育。

“骨骼密度比地球新生儿低 5%,但在正常波动范围内。”

赵医生放下仪器,又拿起一个小巧的 “神经反射测试器”。

轻轻触碰星舟的脚掌。婴儿的脚趾微微蜷缩,发出一声细小的啼哭,随即又安静下来。

“神经反射正常,说明微重力还没影响到神经系统发育。” 赵医生松了口气,转头对星舟的母亲说,“后续要严格按照‘微重力婴儿喂养方案’补充钙和维生素 D,每天用辅助训练器做 10 分钟被动运动,我们每周会来复查一次。”

就在这时,医疗舱的警报突然响了,居住舱传来的紧急呼叫:“医疗组!3 号居住舱有位老人突发头晕!”

赵医生立即拿起急救箱,带着护士小刘往居住舱赶。路上,她通过通讯器了解情况:老人是 62 岁的退休工程师刘伟,刚在舷窗边看火星时突然头晕,伴有轻微恶心。

赶到居住舱时,刘伟正靠在座椅上,脸色苍白。赵医生立即为他测量血压:“收缩压 150mmHg,舒张压 95mmHg,有点高。”

她从急救箱中拿出便携心电图仪,连接电极后,屏幕上显示心率略快,但无心律失常。“是不是刚才看火星时太激动,加上推进器震动影响了血压?”

刘伟虚弱地问。赵医生点点头:“启航初期血压波动很常见,你先平躺休息,我给你开点降压药,半小时后再测一次。”

等刘伟的血压稳定下来,赵医生回到医疗舱时,星舟已经睡着了。

她看着婴儿恬静的睡颜,又望向舷窗外渐渐远去的火星,心中感慨:这场 42 年的航行,不仅要应对外部的深空风险,还要守护舱内每一个生命的健康,人类的星际探索,从来都不是只靠技术,更靠这份对生命的守护。

指挥舱内,华天正站在巨大的星图前,手指划过从火星到木星的航线 ——“方舟号” 已启动 1 小时,速度达到 15 公里 / 秒,正在脱离火星引力圈。

导航组长周明拿着一份打印好的 “航向校准报告” 走过来:“华指挥,首次航向校准完成,实际航线与预设航线偏差 0.03 度,在允许范围内,不需要调整推进器。”

华天接过报告,仔细看了一遍,目光停在 “木星碎片带预警” 那一页:“距离我们进入碎片带还有多少时间?”

“按当前速度,约 72 小时后抵达碎片带边缘。” 周明回答,“我们已经调整了探测设备的参数,能提前 24 小时发现直径超过 10 厘米的碎片。”

华天点点头:“通知战斗组防御小队,密切关注碎片动态,制定 3 套以上规避预案;动力组做好随时调整推力的准备,木星碎片带是我们离开太阳系前的第一道大坎,不能掉以轻心。”

通讯组组长张悦这时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个数据盘:“华指挥,这是启航后与火星新曦定居点的首次通讯记录,托马斯主席说,留守团队已经开始在地表种植第二批小麦,还问我们要不要实时传输种植画面。”

华天接过数据盘,插入控制台的接口,屏幕上立即出现火星表面的画面:红色的沙砾中,几台农业设备正在翻土,远处的新曦定居点穹顶在阳光下闪着光。“把画面传到全船的公共屏幕上,让大家看看火星的近况。”

华天说,“再回复托马斯,感谢他们的祝福,我们会定期发送航行日志,也请他们多保重。”

当星图上的 “方舟号” 图标彻底脱离火星引力范围时,华天走到控制台前,打开了 “航行日志” 系统。他看着屏幕上的光标闪烁,想了想,敲下第一行字:

“启航后 1 小时 30 分,‘方舟号’成功脱离火星引力,航向木星。推进器运行稳定,各舱段无重大隐患,船员状态良好。刚才在星图上看到火星变成一个小点时,突然想起 10 年前第一次踏上火星的那天,红色的沙砾、呼啸的风沙,还有大家一起搭建第一个穹顶的日夜。现在,我们正朝着比邻星前进,42 年的航程很长,但只要我们守住每一个‘现在’,守住对彼此的信任,就一定能抵达那片星空。

今日重点任务:1. 动力组持续监测推进器状态,更换 8 号推进器节流阀;2. 物资管理组完成剩余舱段物资排查,统计损耗;3. 战斗组加强治安巡逻与防御系统监测,完善碎片规避预案;4. 医疗组跟踪新生儿与老年船员健康,完善微重力适应方案;5. 导航组优化木星碎片带探测参数,提前标注危险区域。

愿明日醒来时,我们离比邻星又近了一步。”

写完日志,华天抬头望向舷窗外。

火星已彻底消失在黑色的太空中,只有远处的太阳还像一颗明亮的宝石,照亮着 “方舟号” 的航向。

指挥舱内,各系统的指示灯平稳闪烁,推进器的轰鸣依旧低沉而有力,这场跨越星海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而在居住舱,李星玥正趴在妈妈怀里,看着公共屏幕上火星种植的画面,小声问:“妈妈,安娜姐姐会在火星种小麦等我们吗?” 王颖笑着点头,轻轻抚摸女儿的头发:“会的,我们也会在比邻星种小麦,等将来,我们还要把火星的小麦和比邻星的小麦种在一起。”

引擎的轰鸣声中,“方舟号” 载着 11965 个生命的期待,载着人类文明的火种,朝着太阳系深处的木星飞去。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315590" }